2021年5月29日 星期六

《閱讀素養:黃國珍的閱讀理解課,從訊息到意義,帶你讀出深度思考力》

 因為新課綱所以有關素養的書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從某個意義上來說是好的,因為這代表了很多人開始關心到底語文教育要教些什麼?學些什麼?而且因為不同學科的研究者關注角度不同,所以更能夠突破純文學視角的侷限。這本書很淺顯的說明了閱讀、溝通、理解的意義,而且因為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所以並不會讓人有高高在上的說教感。這本書分成三個區塊:輯一 重新認識閱讀,看見世界、輯二 持續提問探索,走向理解、輯三 實踐閱讀素養,前進未來。

其實我最喜歡的是輯三關於現狀的反思,因為作者提到了星際迷航、柯南、差不多先生,也提出了考試分數的意義。對於喜歡看課本以外知識的家長,應該能夠感受到生活中不同的反思帶來的趣味,或者重新認識文本、非文本的奧義。作者提到了文白之爭也相對中肯,沒有過度偏激的語言,但是肯定了文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如果對於教師來說,輯二可以讓人有很多收穫。包括提問的方式,作者舉出「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的情境,解讀了每個不同觀點的認知。還有謙卑的從學生回答的「我不知道」看見了每個生命的羞澀、脆弱和努力。暗黑、莫名其妙的邏輯或許會被當成笑話,但是那種跳躍的思考卻讓人了悟,原來有些人就是不按牌理出牌。還有AI無法理解的語意,其實代表的正是人的語言的難能可貴。

我很尊敬每一個願意真的到教學現場,而且是普通班不適特別挑過的資優生的老師,因為在那種學生不適特別優秀的狀態下,代表的可能是絕大部分孩子的困境。教改不能只看台北,不能只在意台大,更不能只是要求學生的PISA程度。最重要的思考不只是文章、小說,還是已經被當成是典範的一些讀報表格,而是不需要框架正確答案、絕對標準的理解。

所以我真的很希望大家能夠多感受這樣的現場氛圍,或許因為作者不是純粹的文科,而是藝術領域,更能夠讓人有種恍然大悟的具象化刺激。誰說第一線的老師很混呢?誰說台灣沒有好的老師呢?給予老師更多的自由,而不是硬性要求績效和成果,我相信大家都能夠很愉快的在教法、教材上突破。

然後,我們看到的世界就不再只是分數和課本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