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7日 星期四

《星光》試讀


《星光》試讀

    我很喜歡呂秋遠律師的文章,尤其是他關於家庭、人性的小說,每每都讓我惆悵不已,唏噓難禁。在網路上被笑稱為「呂麗絲」的呂律師,其實對於弱者有著發自內心的同情,而不適高高在上的批判。他的文章或著帶著七分真實三分虛構的小說,總是能夠讓人反思整個社會結構或者婚姻制度的荒謬。長期追看呂律師FB的我,也常常因為他的新文章而有許多複雜的心情。

 

    前幾本著作《噬罪人》《噬罪人2:試煉》都是用短篇的形式,在一個故事當中述說了人物的悲歡離合、生離死別。然而在這本《星光》當中用長篇來把一個很懸疑的故事說清楚,更是需要深厚的鋪陳功力,以及能夠抽絲剝繭把案件說明清楚的頭腦。其實在這個故事之中,也許不單單只是被害人、加害人、共犯結構這樣的關係,而是整個詭異的家庭以及失衡的社會福利制度,所以千萬別在心情低落的時候看這本小說,那會讓自己沉淪於悲傷的流沙,但是,如果有勇氣面對殘忍的社會真實面貌,不妨打開書本一同陷溺其中。

 

    而這本小說當中也談到媒體與網路的亂象,或許很多鍵盤俠自以為正義的化身,在虛擬的空間裡用尖刻的語言刺傷別人,或者任意的批判、噓文、酸化不同的意見,如果我們能夠分清現實和網路的差別,或許能夠一笑置之,可是如果身陷其中,更甚的成為千夫所指,還被公布資料、查IP,那樣的壓力並不是心靈不夠成熟的任何人可以承擔,就算已經是成年人,也會因為別人無知的誤解,或者不明就裡的謾罵而崩潰。所以真正的「正義」到底要怎麼定義?

 

    我很喜歡這本小說的書名──星光,或許和很多巨大的光芒比起來,這樣小小的閃耀很微弱,可是因為這些微弱的力量,我們才能夠走出黑暗,畢竟並不適所有人都活在陽光底下。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當下的幸福,然後找到一個安靜的所在,也許還幸運的有人陪伴,一同看著天空,看著星光,期待明天一切都會變好。

 

 

 

 

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白蜂巢試讀


白蜂巢試讀

    看完《白蜂巢》的故事,讓我回憶起小時候看過一部袁詠儀主演的香港電影──《怪談協會》,其中最令我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慄的是〈替身〉這個故事。故事中的模特兒袁小敏將空房租給一名神秘的女子,卻發覺對方與自己愈來愈神似,竟然讓大家都認錯,而且替身逐步取代自己的位置,奪走了自己的家人、朋友、丈夫,最後因為失去了身分,因此只好開始「抓交替」,試圖取代別人的位置。這個故事給我的衝擊直到成年之後依然存在,我很害怕自己莫名其妙的被取代,所以總是讓自己在團體中很有存在感。

 

   《白蜂巢》這個故事被定位成少年驚悚小說,可是我覺得在故事中的描寫是會連成人都感覺到恐懼的形容。而且從封面的設計就可以看到出版社的用心,那種密集的、細緻的蜂巢圖案,讓人在觸摸書本的時候都能感覺的一種不可察覺的顫抖。故事內的插圖呈現著黑白的畫風,更讓人覺得故事的主角衣錠無法逃離這個恐怖的枷鎖,最後一定會是一個無限循環的悲劇。圖文結合的設計模式,可以讓讀者更輕易地進入整個故事的情境當中。

 

    其實,從一個孩子的立場來看,親人的生病或死亡都會是一種很傷痛的記憶,然而孩子不一定有辦法清楚的用語言表達,所以很多專家會認為意識無法表現的就會隱藏到夢境當中。然而,如果那些夢境真實的宛如發生過呢?如果那些夢境中預言的事件一一實現了,我們還能夠等閒視之嗎?如果那些夢境中的氛圍讓人感覺到與現實密不可分,我們會不會有「莊周夢蝶」的懷疑?或許成人也許可以做到把夢和實際生活區分,甚至可以做哲學的辦證。但是一個孩子所擔心的只會是他的決定是否會傷害自己的親人。

 

    故事中的蜂后是很冷靜又「溫柔」的存在,她的保證和提點看在一個即將溺水的孩子眼中,就是非抓不可的浮木。然而,當一切陰謀逐漸撥雲見日,往日的善良和契約,都成為一種勒索式的咒語。「好!」或許是一種印記,告訴我們曾經做過的決定,但是在條件背景不明的狀況下成行,那就是一種誘拐和欺騙。幸好,曾經受過傷害的「沒有仁先生」嘗試提醒級防護,讓最後的狀況不至於太糟。不然,當自己的親人成為某個犧牲品,知道真相的自己要如何度過漫漫的譴責?

 

    所以,這個故事真的是一個很帶有預言性質的小說,它告訴我們不要輕易接受來路不明的善意,也不要嘗試不科學的解決方法,甚至不能隨便的相信看似溫情的保證。然而,然而這樣恐怖的冷色調,或許會讓不信邪的孩子試圖尋找自己周圍的「蜂巢」,然後試圖交換些什麼。不過在那之前,孩子們要清楚地知道得到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縱然當下無法兌現,但生生世世的糾纏夢醒之間的糾結,都是無止境的煎熬。

 

 

2016年10月5日 星期三

《解剖師的秘密》試讀


    閱讀喬迪.尤布雷卡特(Jordi Llobregat)的作品是一種既刺激又驚悚的體驗,因為沒有看到最後,很難知道事情會如何發展,也無法確切地得知那些受苦的人們會有什麼下場。從封面的設計就給讀者帶來一種不像科學但帶著謎團的臆測,再從字裡行間的描述,感受到風雨欲來的寧靜,以及一觸即發的危險,所以能夠讓人一口氣的讀下去,又期待又怕受傷害的把故事了結。


    者個故事的場景設計於以一八八八年在巴塞隆納舉辦的萬國博覽會,明明應該是風光的展覽,卻因為在開幕前幾天,會場附近陸續出現了謎一般的凶殺案──殘缺不全的少女屍體,傷痕猶如野獸啃咬──,有人把城裡關於黑魔犬的古老詛咒和兇案連結一起,但是其實這一切似乎與比利時傳奇解剖師維薩留斯(Andrés Vesalio)的著作《論人體構造》有極大的關係。就在尋寶、解謎的迷霧中,客居英國牛津的年輕教授達尼阿瑪特, 一心想跑「大新聞」的記者弗雷札,以及醫術精湛但是帶著驚人秘密的醫學院學生帕瑦,因緣際會與達尼聯手,為這樁懸案抽絲剥繭者,不過,勇敢是要付出代價的,知道了些什麼,或許就必須付出些什麼……


    本小說融合了驚悚、犯罪、歷史、愛情的的元素,只是這毛骨悚然的十九世紀怪譚,讓恐怖的氛圍越發明顯。那些歷史的弔詭,解剖的場景、犯罪的意圖還有不是很溫柔的愛情都讓人感覺很黑暗。為了逃離過去的壓迫和宿命,你可以丟棄多少曾經?為了改變未來的生活和不幸,你能夠怎麼改變自己?為了轟轟烈烈的發掘重要的消息,你能夠怎麼投入?為了成為一個能隨心所欲活著的人,你又可以犧牲什麼?為了留住摯愛的軀體,你又能喪心病狂到什麼程度?在這個故事中的人們,或多或少都有些偏執,對於生活、生命、愛戀、追逐的肯定,有時候就變成緊挎咒,縱然壓力讓人頭痛欲裂,但卻只能硬著頭皮一路向前行。

 
    對小說中的人物,讀者是能夠寄予同情的。當我們得知背後的原因時,或許我們都會帶著憐憫來「原諒」。然而,錯誤就是錯誤,傷害就是傷害,死亡就是死亡,傳說就是傳說,無論多少悲傷的理由都無法掩蓋自己的自私和邪惡。我們能夠用正當的方式愛或恨,那是因為我們找到了平衡。這個世界已經太慘,我們能夠做的就是相忘於江湖,相互取暖。讓那些亡靈安息吧!相信真相大白之後,一切都會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