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評《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


《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
      當我們真的知道愛是什麼的時候,也許早已過盡千帆。很多時候當我們試著用不同的方式面對我們的情人時,我們卻丟失了自己。這就是人生神祕的地方,不斷的在加速前進,找尋所謂「對」的路程,然而,我們也會在脆弱的時候回望,凝視著自己曾經受傷過的敏感,然後用眼淚沖刷疼痛。
    讀陳雪的《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比《戀愛課》還要吃力,這並不是說這本書不夠好,而是因為這些敘述的過程和箴言總讓人有種醍醐灌頂的「驚愕」和「懊悔」。驚喜的是原來自己也曾經犯過這麼低級而嚴重的錯誤,懊悔的是人生無法重新選擇和重頭來過。所以,只能夠在細心的呵護自己的疼痛後小心地提示著:別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然後,對著那些可能或已經形成的障礙微笑,畢竟愛也好恨也好都形成生命中的全部。

    陳雪的文字相當細膩,比起小說我更喜歡她在散文中的真實和真誠。不只是因為那些讓人覺得特別的生命經驗,更是因為她敢於把不堪和失誤掏心掏肺的書寫出來。其實讀者不一定在意文章中的修辭和警句,但是閱讀的過程會讓讀者知道我們是在和作者對話?在喚醒心中沉睡的秘密?或是參與一場虛幻的華麗盛宴!我在陳雪的作品中感受到的是她深切的反省,還有她定義「脆弱」、「分離」、「爭執」、「冷戰」……等名詞時的血淚淋漓。
    千瘡百孔不只是一個抽象的形容詞,而是一種真正活過的狀態。在許多的愛情故事裡,我們都當過主角、配角、旁觀者,但當我們客觀的來看待當時的決絕與投入,或許會一笑置之,也可能笑中帶淚,甚至是頓足捶胸。畢竟沒有真的付出情感和青春,就無法知道我們能夠多麼義無反顧。沒有飛蛾撲火的向愛狂奔,就無法體會涅槃重生的劇痛和慘烈。沒有遇上賤人的糾纏,怎能理解自由需要代價?沒有渣過一回的多情,如何安穩浪子回頭的沉寂。人是複雜的動物,遇上了愛情,會讓這種動物更純粹或更野性。
    「不要再去傷害自己了!」在書中我一直感受到陳雪溫柔的吶喊著這幾個字。我們都因為愛而改變,無論變好或變壞。如果曾經因為愛而讓自己受傷,那是青春。但如果一而再再而三的自殘,那是愚蠢。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走過情場不能片葉不沾身,不過千萬別把每場愛戀都當成披荊斬棘的魔王關。愛情應該是一種心動、相濡以沫還有舒服,如果戀愛後傷痕累累雖然戰功彪炳,是輝煌的印記,可那樣的愛終究通往毀滅,而不是走向幸福。
    願我們在愛中能夠感受喜悅,也願傷痕有人憐惜!


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真心推薦 《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


《我輩中人:寫給中年人的情書》

    我喜歡張曼娟,從《海水正藍》開始,我幾乎就在那些談愛情、談心情的文字中淪陷,更不用說那些把古典詩詞具象化的作品,還有一直讓我覺得反璞歸真的古典小說解讀和小學堂系列的文字。或許很多人覺得小說家在學術殿堂是一種不太嚴謹的研究方式,但是我想說的是:至少在作品中,一路走來我都看到了一種身而為人的「真誠」,至少那些很直接的撞擊到我心臟的文字都讓人在放下書本後覺得被治癒了。

 

    曼娟老師在這本新書當中談到了人生下半場的生活方式,或許對我來說那依然是一個比較遙遠的年代,但是的確在這幾年裡我經歷過外公往生前的那段辛苦歷程,也觀察到了父母的皺紋和身體機能逐漸退化的警訊。其實那並不令人開心,而且還有一些辛酸,因為我多希望時間能夠停留在「最佳狀態」,但是我們都必須成長,都必須學習承擔,都必須要符合社會告訴我們的「大人樣」,所以只要硬著頭皮用稚嫩的心靈帶著有刻紋的臉皮迎接慌忙的每一天。但是「心靈獨立之後,才能思考生存的意義。」如果只是馬齒徒長,長壽便是一種懲罰。


 

    我常常問自己:「這樣好嗎?」「這樣對嗎?」「我能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在三省吾身的道德高壓下,覺得非常疲累。但是曼娟老師說,人該做的是對自己的清算和和解。「當我與過往和解,與自己和解,才能從容自在,心平氣和地漸漸老去。」能夠平靜的過日子本身就是一種幸福,不要殘忍叩問自己的難堪,放過自己,原諒自己的錯,才能夠繼續有力量繼續人生下半場。

 

    書中前言裡提到電影《大娛樂家》妻子點醒逐漸迷失的丈夫:「你不需要全世界都愛你,只要幾個好人愛你,那就夠了。」榮格也說「與其做好人,我寧願做一個完整的人」如果在生活中能用自己的方法做事,能用自己的方式待人接物,能用自己的風格面對外界,不需要向大眾靠攏,不必要去問別人都是怎樣的!不需要刻意把自己把扮成他人要求要的模樣,那麼才是一種自由。能夠拒絕那些不想做的事,才有時間與心力去做真正想做的事了,生命不應該浪費在不重要的人事物身上,應該「自私」一點,不捲入紛爭,不生氣,才是真正的「大人」。

 

   〈通往大人的路〉說:中年,是歲月的累積;大人,卻是人生的修為。」我一直覺得世代的碰撞是讓彼此更了解的方式,即使其中一方會憤怒和受傷,那也是必要的過程。但是在自己也漸漸成為熟女之後,我開始感覺很多雲淡風輕的背後是許多血淚的堆積,並不是自己不再重視那些價值,而是用一種更溫柔的方式守護自己想要的珍貴。我希望自己能夠以和平的手段來看自己的風暴,也願意在必要的時刻為了自己的所愛挺身而出。或許這樣的修為還是見山不是山的境界,但是從書中的絮語當中,我感覺到前方有光,而我依戀前行。

 

    在照顧老年的父母這段,我看的眼眶泛淚。曼娟老師說不要再跟照顧者說照顧父母是「福報」,我非常董那種心情。因為只有真正和病人相處過的,才知道那種心靈的壓力,還有喘不過氣的窒息。也只有因為心疼長輩的退化,才會一直拿過去他們巍巍的形象映對。我們都知道長照是很費時費力的工作,我們也知道失智、退化、疼痛、抽血、失禁、暴怒、急救……代表什麼,只是在那麼緊繃的時候,不需要別人說加油,或者要我們體會這場修行。只要一個擁抱,只要一句辛苦,就能讓人再次的燃起動能,推著輪椅和自己深愛的家人一起前行。

 

    感情的描寫最讓我心動的是曼娟老師提到《金瓶梅》裡的西門慶在李瓶兒死後徹底崩壞,因為他終於只剩下「一個人」了。我以前只是把西門慶當成惡人,看他在慾海浮沉。把李瓶兒當成為愛痴狂的人,看她在愛裡沉淪。他們之間的情我很少細想,也是因為其他的部分更加精采。然而在曼娟老師的解構下:「或許在我們眼中,至愛的人總是孤單無依的,必須由我深深愛他,他才能有所依靠。」這樣的真善美,讓人感到飛蛾撲火的獻祭,也感覺自己人生歷練依然不足,應該要更細緻認真的讀書、生活,才能夠理解這個五濁惡世。

 

    我喜歡《我輩中人》,也喜歡作者的一路走來的純情與純真,如果到了中年的我也能夠如此通達,或許人生是彩色的。

 

 

2018年4月23日 星期一

《暗黑森林》試讀


《暗黑森林》試讀
    這世界上最神秘的不是未知的宇宙,而是永遠猜不透的人心。面對相處恆久的「家人」,有距離看不透的「朋友」,或是自以為很親密的「情人」,除非擁有讀心術,否則我們也許無法得知對方真正的心意。在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白色謊言或是心機背叛總有一天會讓我們感覺崩潰,畢竟生活在假象中的日子並不真的那麼幸福。
    露絲魏爾Ruth Ware《暗黑森林》中的「李」,雖然改了名字,雖然搬家,雖然離開了她的過去,但是那種感情上的傷痛還有被拋棄的挫敗一直都糾纏著她,縱然新的人生不斷向前,但在她持續寫作、呼吸的同時,她受傷的心持續化膿,縱然從外表看來已然結痂,可是那就是一種慢性的折磨。在舊友的邀請下,她不甘心的參加了十年沒聯絡的前「閨密」克萊兒婚前派對,挖開了曾經的傷口,然後成為殺人案的「嫌疑犯」。這樣的劇情十分引人入勝,不只是因為在情結的推展下
,參與派對活動的幾個友人都有鮮明的個性,也都有犯罪動機,更重要的是在那些攸關森林、跑步、飛靶、喝酒、猜謎的放飛自我中,有一些看似迷幻卻又無比清醒的冷調。這種彷彿離兇手很近的推理讓人著迷。
    如果我們是「李」會怎麼接受滿身是傷、有人死亡、記憶模糊的時刻?如果我們是克萊兒會用什麼心情來面對自己未婚夫的「前女友」?如果我們日日夜夜被前塵往事糾纏,我們又會怎麼找出一條和自己和解的生路?如果我們接受過去不怎麼愉快的呼喚,又會以什麼心情參與那些老朋友的聚會呢?其實我覺得故事中的「李」很勇敢,不是我們表面讀到的那麼脆弱,我不想說這是主角威能,我覺得那只是一種求生的本能。知道「發生什麼事?」是客觀的認知,但是「自己做了什事」是恐怖的猜想!
    換成是我們未必有勇氣和過去正面對決!我寧可找各種理由不去赴約,或是硬生生的為自己安排行程!畢竟那些曾經讓自己不愉快的,如果自己沒有和解的意願,就不要勉強當一個好人。然而如果我們不願意得罪朋友,努力地想維持知交滿天下的表象,或是追求FBIG上點讚的人數,煩惱自己的一篇PO文有多少點閱率,那麼我們勢必要迎合大眾,也必須讓自己擁有得知「風向」的能力。
    也許在那些數字的催化下(包括存款、樓房、體脂肪、三圍、階級、評價……),我們就只是活在別人判斷的下的物品,但真的要我們跳脫那種價值觀,我們也會覺得不安全,所以這世界最弔詭的事情是:我們都知道要「做自己」,但是又希望別人支持我們做自己。
    因此在這個故事中,讓我覺得害怕的是尋找過去的拼圖,而不是身處在交通不變的荒郊野外。其實我們都沒有那麼乾淨,童年、青年時期的稚嫩總有一些想要掩蓋的黑歷史。就讓那些該隱藏的東西繼續埋在深深的黑暗裡吧!森林的樹洞不就該保藏這些細節嗎?珍惜生命,遠離森林!知道太多的人,可能會和秘密一起消失哦!

2018年4月20日 星期五

《卑鄙的聖人:曹操》試讀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很久之前就已經有人這麼評價曹操。然而無論斷語如何中肯,我們只能蓋棺論定的接受曹操在亂世中的作為,然後以一個平凡人的眼光讚嘆著他的威武與霸氣,尤其在讀到〈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的時候,我們驚嘆於他的敏感和複雜,也同情那些幾乎成為讖語的失敗。

    人有太多的面向,只是我們最後被判定的不一定是我們以為的那個樣子。我們都有過一些理想,也經歷過一些故事,後來我們也弄不明是歲月還是歷練把我們整的滄桑?我們也不太懂明明離成功只差了一階,為何總也無法攀爬?青年的曹操或許在家庭、親情、身世當中懷疑,然後成長、成熟,直到他覺得可以保護自己最想要守護的價值,或者願意拋棄一些放掉就會痛徹心扉的羈絆。

    我們對於歷史人物總有許多好奇和惋惜,當這個主角是個爭議人物時,我們更是想知道在他人生的轉折點到底遇到了那些人?看到了那些事?經歷了什麼挫敗?或者嘗到了什麼甜頭?在《卑鄙的聖人:曹操》第一集中曹操仍然是那個胸中有一團火的憤青,只是一個尋找舞台的新星,只是一位還不懂政的楞頭青,是一個臉譜還沒變白有點小聰明的好人。然後,他會慢慢變成我們熟悉的樣子,可是當一切都不明朗的時候,曹操的眼淚、憤怒、怨恨、稚嫩多麼的可貴。

    歷史上的曹操是個梟雄也是個政治家,然而在《三國演義》的型塑下,曹操是一個「寧我負天下人」的黑暗形象,然後順著這樣的邏輯,曹魏代表的是挾天子令諸侯的亂臣賊子。不過,讀三國時我一直無法真心的認同曹魏是大魔王的敘事模式,只是在那些戰將和軍師的武勇和奇謀中迷眩。或許很早之前我就被:「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的話語打動了,也可能是因為我知道在那個亂世裡,能夠成為天下英雄的箭靶必定也是個受的住寂寞和壓力的強者。

    王曉磊的曹操大全集書中的此時此刻,正靜靜的說著這個男人的心事,「忖度」當時的景象,或許這個大男孩還不是「曹操」,並不卑鄙也並非聖人,只是一個對未來有些迷惘和希望的新生代。也許,我們都該重新的認識他!


2018年4月18日 星期三

人生售後服務部

《人生售後服務部(01)

如果是你,願意擁有被支配、控制、安排的人生嗎?

如果是你,願意背負「他人」的遺憾存在嗎?

如果是你,願意主動選擇「結束」命運嗎?

    如果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麼我們會怎麼看待故事中的「複製人」?我們會怎麼定義複製人是人?抑或商品?在科技發展的刺激下我們也許生活的越來越便利,也可以利用機器達成許多人類無法達成的事情?但是在科技發展之後衍生出來的道德議題或恐慌許沒有那麼容易回答。例如:怎麼看待AI?何時到達奇點?怎麼銷毀劣質品?如何判斷價值?在那麼多的問題中我們終究發現自己的無能與渺小。

    故事中的世界是一個已經有複製人的世界,而且是已經發展成商品的產業結構。但是,在作者千川的敘述下,這個世界的複製人甚至比真正的人類還通透還多情。「假到真時真亦假」,如果複製人能夠擁有思維和感情,甚至和一般人類相似,我們怎麼能夠輕易地界定該怎麼決定他們的人生?所以在對複製人一連串的約束中:不能結婚、被決定記憶起始的時間、是貨物和財產、出錯了不是「殺」,而是「回收」……等等片面大人類主義的框架下,給予複製人絕對自主的「自殺權」到底是恩賜?是一種無情的大愛?還是對無法掌控的東西片段的放逐呢?

    道德爭議是因為利益和道德產生衝突後如何選擇的困局。如果只是面對一台壞掉的手機我們可以輕易換掉,但是如果是一隻殘廢的動物,我們會選擇救治。在我們選擇救或不救、認同或不認同的當下,我們失去了自由,我們只知道那些「想法」並不如孟子所說的善端那麼水到渠成,也不是X理論當中的彎彎繞繞!或許就純然是一種把「東西」看得比較「高貴」的施捨。其實複製人只是在某個層次中滿足購買者私慾的貨物。

    每個人想要擁有複製人的理由不同,所以也就有不一樣的境遇。有的人想要找回的是愛的感,有的人想要彌補錯誤,有的人只是想填充心靈,有的人基於實用而尋求協助。可是無論如何,把機器製造的那麼接近原來的那個本尊,對於原來的存在就是一種傷害。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在討論道德議題前,請回頭來思考一個問題──我們不是上帝或神明,我們如何能夠做出那些判斷!不是因為形似或神似而反對複製人的存在,而是我們在製作複製人的起心動念,就是在利用人的脆弱不捨和殘忍,也只是在製造更多的麻煩,給予「自殺」的權力然後讓複製人自我了斷,然後呢?那些和複製人相處的經驗和回憶也能清洗嗎?

    所以,這本小說看起來只是一種商品介紹和故事發展,可是它要探討的是生命的價和我們怎麼看待自己的存在。希望下一集盡快上架,我已經迫不及待!

 

2018年4月15日 星期日

《魔幻卡拉瓦》試讀


《魔幻卡拉瓦》試讀
    真的很難相信《魔幻卡拉瓦》是作者史蒂芬妮‧蓋柏(Stephanie Garber)的第一本小說,雖然她在在加州威廉傑瑟普大學教授創意寫作,不過創作才華和理論建構往往很難齊頭並進,可能都會偏向其中一方,尤其是在讀過太多批評理論之後,創作的靈感常常會受限,然而作者在小說的經營上相當老練,起承轉合跌宕起伏,細微線索也相當仔細。中文翻譯也很流暢,讓人驚喜的是書中謎題的詩歌,竟然也細心的營造成詩歌的押韻模式,在這樣的安排下,整體的冒險更讓閱讀者身歷其境。

    我喜歡作者在愛情、家庭、世仇、報復、友情、親人……的格局下營造出來的魔幻現實交錯的世界。如果在遊戲中的一切都看似真實,那麼在現實中的一切必定難以承受。因為只有對於當下的不滿,才會讓人逃避到夢境當中。可是如果是因為不得已的「邀請」而展開旅程,那些真實和虛構的錯綜,就成為要不要留下或清醒的價值判斷。

    我們都知道家暴的恐怖,我們也知道愛情的甜美,我們更渴望親人的認同,以及生活的安穩,但是在面臨巨變後人也許會涅槃重生,也許會萬劫不復。世界上最殘忍的悲劇在於把已經得到的甜美奪走,世上最誘人的幻境在於從受過的傷中得到撫慰。所以,縱然這是個冒險,男女主角都有「過去」,也在經歷的考驗中既同盟又各懷鬼胎的發展革命情感。那樣的掙扎和拉鋸其實是小說中張力強的部份,也是讓人愛不釋手的章節。

    在那些章節標題的暗示之下,我們跟著主角一起倒數,我們也在那些眼淚和血液流淌,過去和現在錯雜,現實和遊戲切換的轉變下覺得驚悚。很多時候,沉睡於遊戲當中就等於再也無法醒來,假設我們都曾經有過責任,遊戲的世界又如何真實,那麼該不該放手就成為一個大哉問!

    當我捫心自問,縱然幻境裡的一切都值得留戀,但是我仍然願意清醒的在原來的世界和親愛的家人一起吃苦。不為了什麼,只因為我知道真真假假的選擇裡還是有我最珍惜的人事物,之所以成為現在的自己,都是因為一路上的風景,所以實在無法輕易割捨。

    魔幻卡拉瓦的世界是充滿愛與刺激的國度,希望作者能夠繼續營造這樣驚險又迷人的路程,讓讀者能一起找到最重要而不能丟失的價值。

2018年4月13日 星期五

《一袋彈珠》試讀


    每次看到關於迫害猶太人的資料,都覺得人類是地球上最骯髒的細菌!每次看到因為宗教或種族的戰爭,總感覺那些打著名旗幟的自私應付出代價!每次看到假國家之名行侵略之實的犯罪,總認為那些政權應該被推翻。

    只有人才會用極端的方式傷害人類,也只有人能夠毫無廉恥的說著「為你好」的「正義」。在閱讀喬瑟夫‧喬佛的作品時,我感覺到真實的愧疚。不是因為別的,讓10歲的孩子在戰亂中苟延殘喘,或是讓青年在應該學習的階段流離失所,甚至拆散幸福的家庭只因為一些無知的理由,都值得向那些受害者道歉,都必須因為那種偏激而懺悔。這本書非常適合推薦給青少年和青年閱讀,作者以親身經歷說明那個逃命的世界,其中也有一些人性光輝閃動。

    「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喬佛卻和哥哥一起被推出家門,就像兩顆彈珠一樣被父親丟進黑暗中,不是抛棄,是為了活命!⋯⋯」因為一家人的相聚不是活路,只有各個擊破才能夠找到日後相聚的希望。這個痛苦的故事雖然很沉重,但是我卻從中感覺到一點點的幸福與希望。因為這兩顆彈珠還是在一起啊!他們縱然要繼續無奈地滾動,但終究是散落在同一條軌跡,縱然傷痛寂寞,但是還有種相濡以沫的運氣。在許多單打獨鬥的慘痛逃難歷程中,他們已經充滿了加倍的力量。

    在故事的敘述中,因為直接而簡單,所以很容易讓讀者接受。但是在那些文字當中,我們能夠深深地感覺到在發生那些事情的當下,一個孩子是如何看待、面對、抵抗、挑戰那個不友善的世界。或許故事中也有許多的壞人,也有很多的惡意,不過那都是零碎的片段,只有在事件結束後的和平,才應該是整個故事的延續。或許對政客、野心家來說,人民、土地都只是籌碼,但是對百姓來說,一條麵包和牛奶還有一張床,就是活著的全部。

    人的一生當中也許會經歷許多不順,也許會因為婚姻、工作、學業、家庭、健康……等缺陷而有所成長,然而,我們能夠做的太少,只能夠在黑暗中等待光明,保持自己不向下沉淪。「我們的決定,決定了我們!」如果在困境中屈服,也許我們就不在是那個曾經高貴的靈魂了!但是如果我們在那當下不放棄些什麼,那麼我們根本無法存活!在不斷的辯證和質問中,我們終究成為現在的樣子,正如作者在後來回答許多讀者的疑問時,他用很真實的態度回應詰難,也很清晰的表現自己的感受。我很喜歡書後附錄的這個部分,因為小說或傳記畢竟有經過想像和美化,但是訪談和Q&A則是赤裸裸的心得。

    所以,在看過那麼多慘痛的紀錄和回憶,只願世界不再有戰爭!只願殤者能得平靜!只願每個人都懂得尊重和珍惜!

 

2018年4月3日 星期二

《書道美學隨緣談》 心得

     看這本書之前,我首先注意到了書的名字──隨緣。和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一樣有著詩意、禪意。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在修道的進程裡面可以隨緣,可以自由的揮灑著自己的生命力,隨著緣分起舞的力道,傳達出一種驚人的美。作者在自序當中說明:「緣,是一大秘密;美,也是一大秘密。」而且這個秘密不是經由教師或者作者的手揭開,而是把這把鑰匙交給想要開啟的人。儒家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傳達的或許就是這樣「自主學習」的緣分吧!「如果你信命,所有的偶然都是註定;如果你不信命,所有的註定都是偶然。」或許,在不同藝術領域當中的會通與領悟能夠幫助我們更理解生命的本質。《易傳》曰:「知幾之為神。」看了這本書之後,我除了欣賞了許多有個性的作品之外,我更理解了自己的不足。


    高中的國文課本中的〈蘭亭集序〉,讓我困惑於除了字詞上的解釋、書法的介紹、曲水流觴的遊戲、乃至於魏晉時期生死關的解析之外,我還能給學生什麼?我又從摹本中看到了什麼?我只是隱約的知道那代表著的是一種生命的力量,還有,那不同於祭姪文與寒食帖,更不是瘦金體與魏碑,可是,我只能先從作者的生命軌跡中尋求解釋,卻無法用比較科學的方式剖析我所感知到的美感境界。姜先生在書中提到:中國文字的創造是自然性表達,而書法是一種高水準、高效率的人文性表達。文心雕龍提到文學批評時說:「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打開自己的心覺,或許可以比較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狀態。

    把「側與正」、「中行與狂狷」從品評的層次提升到修養的層次,解釋了人文和藝術的狀態。以往讀論語的時候沒有注意過這樣的問題,雖然知道上智、下愚以及中人的分類,但是,不曾想到兩者之間的結合。是否也可說明人的心靈當中有著神性、人性、魔性?神可以聖,人可以選擇,魔或許可以當成是不被理解的藝術激情。

    狂的人在原生衝動的焦慮之下可以揮灑出自己的熱情,梵谷筆下的「萬鴉飛過廢田」與張旭用頭髮書寫的快意和沛然的「氣」,呈現出來的就是一種令人激賞的成就。可是,「狂」是學不來的,那是一種生命意氣,學不好變成傲,就會變得孤芳自賞、憤世嫉俗。但是,「狷」的安定力量是可以修養的,可以讓生命變得穩定,或許那就是一種節制與收斂吧!真正能做到中行,或者是「隨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人太少了。如果說狂者可以創造時機,狷者等待時機,中行者是否就是在平時默默的涵養,待時而動然後正中紅心的人啊!

    姜先生還提到:「側不是最終目的,只是手段和妙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字體洩漏了人的個性,甚至還說出了行事的基本模式。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畫如其人……藝術的形式都只是在傳達我們無法用言語表達出來的「心聲」。文字有時可以造假,正如元好問論詩絕句對潘岳的批評:「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高情千古閒居賦,爭信安仁拜路塵。」或許,我們可以從文字的結構中分析一個人真誠的成分比例,但是,我們無法直接的讀懂有心要造假的心情。但是,像書法、繪畫、音樂這些藝術形式,往往在下筆的那一刻就決定了成敗,展示出最公開的秘密。那麼,我們可以在不同時期的藝術作品當中看到手段和妙用構築的狀態。

    莊子〈庖丁解牛〉藝術層次展現的「由技入道」就是假借藝術通過實踐走進「道」中。面對變幻莫測的宇宙世界,我們必須非常努力的追求,到最後也把自己追丟了。要達到「牛雖多不以傷刃;物雖多不以累心」的境界,需要過盡千帆,由「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到「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再到「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的過程,需要多少的淚水與汗水啊!可是,藝術的進境就是生命的進境,「技」的折損性似乎都是必然的,不僅在於目的及手段,更大的原因在於客觀因素「物質界」的限制。故「道」之無窮、整體、自存的境界顯得更加迷人,不受外在環境的干擾,心神能自養而處順,如此終能「躊躇滿志」。蔣勳曾經說過:「藝術一定是因為有著對生命的真誠和堅持,才不至於流於形式的炫耀。」「技」是一種美,把「技」的美變成「道」,努力的完成一件事情,也是提高自我,沉澱喧嘩的一種方式。

    在藝術上「感動」的力量和它的生命成正比。左傳中提到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這是企圖將有限的生命拉到無限的永恆。尼采曾說:「永生的代價,就是要在活的時候死去許多次。」當生命在一片兵荒馬亂當中求得心靈上的平靜,深沉的反省自己走過的路,我們彷彿就有了界限。這種界限似乎不是終點,而是下一波輪迴的開始。成功的藝術家可能失意,但是以長遠的生命形式來看,他不會失敗。生與死的「極點美」與極點之外的永恆相比,也許就是東坡赤壁賦當中所要超脫的「變與不變」吧!

    姜先生說:「數,是美學的另一個源頭。」這樣的數也許可以稱為理性、秩序或者是量化。美不能量化,但是,我們可以尋求黃金比例。不是為了讓所有的東西都達到某一個固定的範圍,而是期待在追求典範的過程中打破典範,重新的省視自己的追尋。生命的終始都是美,所以,讓有形變成無形,讓秩序變成自然,讓雕飾變成天然,這也符合了「生生之謂易」。陶淵明的詩美在渾然天成,但那並不表示他沒有修飾,而是他的修飾已經成為自然。整齊與不整齊都能讓人感動,在那之中的就是風格,最底層的、最重要的存在。

    在這本隨緣談中,談得最多的不是藝術,而是生命。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之句;能會難解之道,方可參最上禪機。姜先生說:「書法的主要任務是表現人生!」或許,所有的藝術形式都是如此,都在表現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藝術形式的會通更是創作者試圖用不同的媒材來感動更多人的方式。書法是「詩性智慧」,想要做一個詩人,他必須自己是一首真正的詩。想要完成書法藝術,在苦練之外的,更是要將自己磨得透亮。詩是在有限的字詞中鍛鍊出新的涵義,而書法,是在有限的工具當中,寫出自我的格調。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當中說過:「境界是人對世界、生命本質的一種感悟。」對於境界的臧否也可能隨著時代而改變,這樣的文化底蘊形成一種明顯的時代風格。以前讀文學史的時候,師長們要大家特別注意時代的特色:壯盛的王朝有著自信與飽滿、建安風骨慷慨悲涼、國破家亡之時聲聲哀婉……時代影響著文學,同樣也影響著其他的藝術形式。風格沒有高下之分,只有合不合拍。魏碑的渾厚古拙與柳公權的骨感是無法比較的,但是,我們都能夠被感動。因為感動而產生的了解和共鳴,似乎更能表現一個時代的特殊性。在繪畫中馬遠和夏圭代表著國土被切割的心裡模式,當時有很多人喜歡,可是,如果把這樣的殘缺放到盛唐,恐怕無法與大小李將軍爭勝。當今所強調的「後現代」,表現的解構、拼貼,傳達的正是一種虛無的、失根的慌張。乍看之下似乎可以表現我們的自由與不羈,其實,在某個層面上來說,他只是讓我們理解到我們無法再輕易的相信與信任。

    同樣寫一條直線,我們也許可以分辨出王羲之、歐陽詢、黃庭堅的不同。同樣畫一座山,我們更能看到橫看成嶺側成峰的不同解讀。同樣聽一首歌,聲音有沒有哀樂更能成為爭論。所以,在這個時候的直線、山水、音樂,都成為創作者的另一種生命形式。它們同時承載著人性的重量與質感,所有的形式都不在是一種技術、技巧,而是書寫生命的一種風範,這就是風格啊!當我看林懷民〈雲門舞集〉的〈狂草〉落淚的時候,我所感知的生命熱度與他們的律動產生互動。那個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我不是看不懂別人的感動,而是以前還沒有辦法進入他們的藝術靈魂。我們感官所經歷的刺激,不是用來享受的,而是用來感通這個世界的啊!

    欣賞藝術形式,其實就是為了要「知人」!知人是對那個人個體生命的了解、包容和尊重。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收穫在於我讀到了一種態度,一種「入乎其中,出乎其外」的俯視能力。這種判斷力、鑑賞能力,是非常適合長期經營、學習的。現在的我更需要將所學的東西內化,形成屬於自己的風格。趁著年輕的時候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涉萬種境。讓自己成為心胸開闊的人,能夠更真誠的面對橫在我面前的生物體、生命體。另外,我相信,緣分不只是隨機的遇合,而是像張愛玲說的:「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裏,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那也沒有別的話可說,惟有輕輕的問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如果,在那個時候,我或許就像現在這樣,輕輕的闔上書本,點點頭,然後悸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