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3日 星期一

《她們的名字》試讀


《她們的名字》試讀

    在這個生育率越來越低的時代,不只是因為女人們不想要生孩子,而是因為人們越來越清楚生孩子之後要面對的困境。也許很多人總會生母愛偉大、生了就能夠養、如果沒有下一代生命不圓滿、老了之後沒有人照顧、以前的人都這樣過來了幹嘛不生……或許聽起來很合理,不過很多人其實沒有想過如果幸福是要放棄自己的一切才能得來,那麼這樣獲得的冠冕還會是真的是自己想要的一切嗎?

    艾米莫洛伊(Aimee Molloy)在《她們的名字》中說到:「我能得到想要的幸福,只要我放棄自己的名字,成為他人的女兒、妻子與母親……」整個社會對於母親的角色越來越像「工具人」。需要女性生育時就鼓吹孩子讓生命完美,但是在女性的工作上、生活上又處處充滿歧視。

    例如:看似美好的育嬰假雖然能夠讓人在家帶小孩,但是依但還要回到職場勢必要面對因為缺席而跟不上的困窘,也必須承擔孩子要找外援的壓力。孩子生病、受傷或是風吹草動,就必須放下手邊的工作去處理,同事主管是否能夠體諒那樣的慌張?在夫妻關係因為孩子的到來而重新調整時,伴侶是否能夠跟上改變的腳步,還是以各種工作或耍擺爛的手段逃避?如果想要和朋友聚會適不適合、能不能夠丟下一切的奔向友誼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大家都心知肚明,因為我們需要的不是母親,而是一個能夠把事情解決的人。
   
小說裡的各種女人呈現的就是社會的縮影,無論是什麼原因讓人成為母親,但是生活中百事哀的不是只有貧賤的夫妻,而是因為經濟壓力所衍生的各種家庭結構。為了誕下愛情結晶必須要承擔懷孕、生產的巨大風險,然而在孩子終於出生之後又要面對教育、養育的責任。這些在布魯克林公園聚會的人們只是在小團體裏扮演一個能夠hold住生活的角色,然後在真正的生活中,關於靈感的消失、愛情的流逝、經濟的壓迫、育兒的壓抑,或者是「有目的」想綁住情人的手段,這些人都沒有那麼游刃有餘。

    與其說小說中發生的事件是一個戲劇化的狀態,不如說這只是一個讓人覺得遺憾的現代寓言。如果沒有了綁架案,也許大家都能夠繼續呈現光鮮亮麗的樣子,然而在這些只認識四個月的人身上,那種有點熟又不會太熟的關係恰好能讓表象鬆動。故事發生在七月四日晚上,「獨立」的不只是小說裡要呈現的國族、家族暗示,而是在這些個體、個案的分崩離析之下,排除社會賦予的身分,重新成為一個「自己」。

    當成員們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來幫忙追查消失的孩子時,每個人的性格因此鮮明了起來:熱心的、冒險的、膽小的、細心的、隱藏的、無奈的……當一個人不只是父親或母親時,才真的讓人感受到幽暗祕密帶給每個人的影響。所以,我喜歡這本小說對於人物和事件的描寫,也喜歡作者不露痕跡的呈現生活的疲態,在字裡行間呈現的生活風貌,很容易讓讀者有畫面感,無怪乎未來可能會看到電影的上映。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更多人看到,不只是因為它是個好的推理故事,而是因為它寫出了女性在成為母親之後的喜怒哀樂。

 
 

 

2020年3月19日 星期四

讀《巧克力戰爭》有感


  洪文珍〈1945-1990台灣少年小說的發展趨勢〉提出少年小說的三個特徵:
主要人物是少年所熟悉的同儕人物(10-159-16.17);對少年具有經驗意義(衝突與解決的方式契合少年的行為能力);少年成長會面臨(也是少年有興趣、感需要的)。也在文章中提到許多書目,還有台灣少年小說的發展歷程、獎項,除了發現自己閱讀的缺漏外,更遺憾的是我發現自己的「成長歷程」中幾乎沒有看過這些作品,就自然地長大了。等到《巧克力戰爭》在台灣出版時(2008),已經是我實習結束、開始接受成人世界震撼教育的時候。

    記得自己剛出社會時,曾經很熱血,曾經試圖改變些什麼,但是後來發現改變最多的是自己,等到十多年後再問自己這個問題:「我敢不敢撼動整個宇宙?」(Do I dare disturb the universe)只能含著眼淚的小聲回答:我試過!


    馬克斯韋伯將權力定義為「將意志強加於其他人的行為」、傅柯確定「權力無處不在」(Power is everywhere; not because it embraces everything, but because it comes from everywhere)、「權力就是戰爭,戰爭在繼續通過其他方式」(power is war, a war continued by other means)Lacan:「 one is always responsible for ones position as subject」……以及其他學者談及權力是一個過程,語言是權力的標誌,青春期人物存在於「永恆的力量關係」,所以當個體選擇打破常規時,就會遭遇權力的壓迫,因為他破壞了和諧的狀態。


    青春期文學的核心是浪漫文學(adolescent literature is at its heart a romantic literature ),過得去的是試煉,過不去的就成為創傷。男英雄會自覺地開始追求實現獨立,並且試圖抵抗強權。而女性在封閉的社會世界中,自我形象、定義身份已經是相當困難的事情,因而不能夠和男性英雄走向相同的道路。

 In modernism, maturity often takes the form of a conscious rejection of society; separation, rather than transcendence, serves as the mark of the mature modernist.

但成熟期時和年齡沒有關係,而是和經歷的事情相關。小說的結尾是否能夠真的走向光明的坦途,主角人物是否都在事件中成長,其實也是一種選擇。


   《巧克力戰爭》在宗教、社會的壓抑下,產生了濃厚的無力感,但作者聲稱其實這不是專門為青少年創作的小說。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讀《巧克力戰爭》?也許這個問題真的與年紀無關,而是在生命的某些時期,遇上一些好人或壞人,經歷一些好事或壞事之後,還有勇氣問自己:Do I dare disturb the universe?然後告訴自己心中的那個少年或少女,也許城市倒塌了、行星傾斜了、星星驟降了、還有可怕的沉默圍繞,我們也還是成為現在的樣子。而現在也許是最好的模樣,而未來還會更好!

 

 

〈無問〉驚豔搭配


記得當我看電影無問西東的時候就因為毛不易的〈無問〉而感動,後來不知怎麼的,就哭得唏哩嘩啦,其實這麼溫柔的音樂還有那麼簡單的歌詞才是真的讓人得到啟發的元素。我知道我徹底地想到一些讓自己不敢說出口的事情,而那些不敢告訴別人的,其實正是自己一直試圖達成的目標。

然而,昨晚又聽到周深的歌聲,實在忍不住又在辦公室紅了眼眶,生活啊!很簡單卻又很複雜:
或許人不能獨自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但是,我們卻又希望能夠得到自由。
或許人都想得到自由,但是,卻又被種種的理由羈絆,所以自願或非自願的走上框架。
或許那些框架都是自己畫地設限的,但是,我們又告訴自己沒有自己不行。
或許理解這個世界要由色見空,或許等到真的理解了捨棄的時候,我們已經綑綁了太多。

可是,我還是俗人啊!我還是想要再多做一些啊!我渴望的學問和靈魂,我想要的獨立和精進,我學習的看見和隱藏,是否能讓我看到光?

我想,不要問只管做,等到下一次回頭的時候,再來問一次吧!





周深版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bWNHPuCxr8&list=RDgjYE6dFZ1co&index=4


無問
作詞:毛不易   作曲:毛不易
你問風為什麼托著候鳥飛翔
卻又吹的讓他慌張
你問雨為什麼滋養萬物生長
卻也濕透他的衣裳
你問他為什麼親吻他的傷疤
卻又不能帶他回家
你問我為什麼還是不敢放下
明知聽不到回答

如果光已忘了要將前方照亮
你會握著我的手嗎
如果路會通往不知名的地方
你會跟我一起走嗎
一生太短 一瞬好長
我們哭著醒來
又哭著遺忘
幸好啊 你的手曾落在我肩膀

就像空中漂浮的
渺小的 某顆塵土
它到底 為什麼
為什麼 不肯停駐
直到烏雲散去
風雨落幕
他會帶你找到
光的來處

就像手邊落滿了
灰塵的 某一本書
它可曾 單薄地
承載了 誰的酸楚
儘管歲月無聲 流向遲暮
他會讓你想起 你的歸途

如果光已忘了要將前方照亮
你會握著我的手嗎
如果路會通往不知名的地方
你會跟我一起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