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30日 星期三

《霧彌漫你的眼》試讀

《霧彌漫你的眼》試讀
    對於死亡這件事情,許多人總帶著懼怕和逃避的情緒,或許就是因為那種別離和無法掌控的感覺讓人難以承受,所以我們理所當然地迴避所有的訊息。然而,漫漫人生路中就會走到終點,因此無論我們願意與否,最後總是必須要自願或非自願的接受安排。

    凱特琳.道堤(Caitlin Doughty)的《煙霧彌漫你的眼》讓我對殯葬業有新的認識,不是不好的那種,而是再次的理解禮儀師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行業和生活,也重新看到跨越禁忌的處世哲學。

    連續劇《出境事務所》,電影《送行者》、《 父後七日》,都說明了關於人的最後一程是如何告別,然而臨終的藝術與告別的姿態卻大不相同。如果抽離自己的想法來看待死亡,我們也許可以體認其中的哲學和苦痛。在這本書裡面,作者談到許多電影、文學和藝術的知識,甚至連迪士尼的《小美人魚》也在他的反思之中。這樣冷靜的黑色幽默,以及勇敢對死亡的正面迎擊,讓人覺得不愧是每天都在迎接結束的通透。      禮儀師的生死學與普通人的生死觀,還有宗教家的生命觀一定不同。「未知生,焉知死」,可是當我們願意先去面對害怕和恐慌,就少了一些不了解而產生的遺憾。生命最後的尊嚴就是選擇屬於適合自己的樣子,還有能夠讓自己保留一些還活著時候的靈魂。

    喪禮的存在其實不只是為了處理大體,而是需要有一個儀式來讓生者走出失去的苦痛。這時候那些繁瑣或正式的儀節就成為很重要的手段,藉由那些方式來把眼淚流乾,然後再次的看清我們原先所認識的那個人,或者告訴自己,已經離開的人會在另一個地方永遠,這樣被留下來的人才有勇氣和心情走向新的生活。

    我很喜歡的詩人夏宇有一首〈野餐〉給父親,那是關於死亡的詩作。然而,那些溫柔的敘述,或者是另外一種的死亡記事。

 附錄:
〈野餐〉給父親  夏宇
  父親在刮鬍子  唇角已經發黑了

  我不忍心提醒他  他已經死了   整夜我們聽巴哈守靈  他最愛的巴哈   我們送他去多風的高地  行進一個乾燥繁瑣的禮儀  給他寬邊的帽子,檜木手杖  給自己麻布的衣裳  組成整齊的隊伍  送他去多風的高地野餐   送他去一個不毛的高地野餐  引聚一堆火,燒起薄薄的大悲咒  我試著告訴他,取悅他  「那並不是最壞的,」「回歸大寂  大滅,」無掛礙故  無有恐怖   他馴良而且聽話  他病了太久,像破舊的傘  勉強撐著  滴著水  「生命無非是苦。」  我說謊。我24歲。  他應該比我懂,但是,  比呼吸更微弱,彷彿  我聽見他說:  「我懂,可是我怕。」   微弱,如眼簾的  啟合。我用美學的字眼  說到它,宇宙中最神祕的一部份  詩裡面唯一的主題..........................  「現在,你能不能想起來  7歲的時候,我要你  給我買一套降落傘?」   我總是離題太遠  而且忘了回來   他等著,等很久  他說:「我怕。」  我不能同行  我委婉的解釋  他躺著,不再說話  他懂   他以前不懂,當我第一次  拒絕的時候,13歲  因為急速發育而靦腆  自卑,遠遠的,落在後面  我們去買書。  一個孤僻的女兒  愛好藝術......   參加的人都領了一條白手帕  回來   除了他。孤獨的  留下他  刮好鬍子  不再說話   繼續一場無聲的  永遠的野餐

2016年3月23日 星期三

《原諒石》試讀

《原諒石》試讀
「一顆石頭代表憤怒的重量。另一顆石頭象徵羞愧的重量。如果你選擇放過自己,就可以拋去負擔。」當我讀到這段話的時候,突然覺得被治癒了。不是因為這些文字有多感人,而是因為在這些情感因素的交錯中,我看到了很純粹的人性。原諒這件事情說起來容易,但是實際做起來很難。因為我們永遠不知道那些有心或無心的行為對別人的傷害到底有多嚴重。

    羅莉.奈爾森.史皮曼(Lori Nelson Spielman)的《原諒石》不只是在說明寬恕這件事情,其實看到最後,最觸動我心弦的是因為這些曾經在痛苦和折磨中的人都「放過自己」。一個偏執的父親、一個站邊的女兒、一個百口莫辯的母親、一個自私的政客、一個成熟的朋友、一個愚蠢的同事……裝睡的人是叫不醒的,陷在自己世界的人也是無法誠實的看待生命。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驕傲和底線,為了我們堅持的自尊和榮耀,有時候我們成為我們最討厭的那種人,然而,只要有機會聽聽心裡的真切聲音,我們終究能撥雲見日,雲開月明。


    踏上贖罪的歷程,增加面對錯誤的勇氣,才能糾正過去的失敗和曲斜,也才能夠真正的走到我們應該可以到達的彼岸。我很喜歡《中庸》的幾句話:「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我們都會有情緒起伏,也會有生命歷程的高低谷,然而我們都必續努力的掌控情緒,而不是被情緒掌控。只有我們真的管住自己的心,才能夠讓自己走向正確的路。

    所以這本書不是只有談愛情、親情、友情,它是在解釋人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調和自己的過去和現在,疏通曾經的失敗和錯位,在迷宮中仰望星斗,然後走出謎團,接受自己的不堪,改正自己的執拗,誠實的用最真的一面來迎接身旁的人──那些始終不離不棄陪在我們身邊的人。也許我們都曾經做錯事,只要付出代價,願意補償,就有一個和解的可能。當我們真的可以發自內心的懺悔,那種願力也會幫助我們去寬恕,寬恕別人,同時也懂得放下。


    我很喜歡這本書,也很期待作者的新作。原諒也許不是結束,而是一個新的開始。感謝我們願意承認過去的錯,也衷心祝願那些長歪的偏執可以潔淨。

2016年3月16日 星期三

《紅皇后》試讀

《紅皇后》試讀
這是一本讓人開始閱讀之後就無法停止的小說,也是一本看到最後發現還有四部曲( 目前已推出第二部曲《玻璃劍》(Glass Sword)以及前傳《殘酷之冠》(Cruel Crown )的時候會想要作者和出版社馬上運作的好書。 作者維多利亞‧愛芙雅(Victoria Aveyard)構築了一個充滿趣味和驚險的空間,讓讀者願意化身成為其中一員,一起和主角們經歷用生命當賭注的歷險。

    這個融合科幻、冒險、追尋、愛情、推理、陰謀的故事,讓讀者充滿了好奇。在這個由血液顏色決定人的地位貴賤的國度,兩種不同的族類成為仇視的死敵。銀血人壟斷超能力,身兼統治者與神祇,紅血人則被勞役、兵役壓得世代不得翻身。主角梅兒原本只是個小偷,卻在行竊時遇到王子卡爾而來到宮廷。又因緣際會的展露能力而成為公主。國王逼她假扮成失蹤多年的銀血公主,還強行將她許配給不受重視的梅凡,但是善良的卡爾卻一直在身邊守護。和兩個個性迥然不同的王子產生情感的糾葛,無論梅兒選擇誰,都辜負了另一人,也背叛了自己的血統。

    「一個被遺忘的兒子,一位報復心重的母親,一個帶著長長陰影的哥哥,一個怪奇的變種。把這些人加在一起,就能寫出一齣悲劇。」還要改變多少,還要失去多少,已經身不由己。所以把這個結構當成家庭倫理大悲劇是可以說得通的,但是它並沒有灑狗血的濫情,而是很清楚的讓我們看到每個人物的掙扎,也讓我們知道原來「不一樣不是一件錯的事」,可是當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就要去承擔和感知不一樣的痛苦和試煉。

    在學習和調整的過程中,最打動我的一句話是:「不要把比自己強的人逼到牆角,這只會讓他們變得更危險」或許在這個故事裡,沒有誰是純粹的好人或壞人,只是因為受到了威脅,所以只能本能的反抗反擊,也只能任性的照著自己的心意活下去。唯有不斷追求,繼續拒絕被安置在固定的框框裡,才有一點點接近自由的可能。為了自由的空氣,只能夠賭上自己將來的一切,甚至包括家人、朋友、情人的幸福和生命。


    非常希望能夠繼續看到之後的發展,也很期待整個帝國重新洗盤後的局面。也許,在這個最光明的時代,同時孕育著黑暗的世界。也許,即將來臨的不只是考驗,而是鳳凰涅槃的美豔。

2016年3月15日 星期二

《窮理查年鑑•精華珍藏版》試讀

《窮理查年鑑精華珍藏版》試讀
    我們都希望人生幸福美滿,也都希望自己能夠活得非常順遂,然而我們常常在錯誤中學習,然後在不成熟的體會中撞得滿頭包。所以這本《窮理查年鑑》是應該要看的書籍,因為它輕薄短小卻重量級的人生智慧讓我們懂得更多的生命奧秘,也讓我們能夠深入理解日常生活和事物的小確幸。

    本書精選1733年~1758年的窮理查智慧格言,分門別類的整理成:
「變有錢人」、「比別人更成功」、「搞定人脈好辦事」、「健康、幸福過生活」四大單元,閱讀這本年鑑,彷彿看見一個智慧的長者正溫柔而語重心長的告誡年輕人如何少走一些冤枉路。這本書裡有很多的格言都是凝練的經典,關於修身、財富、識人讀心、成功人生、幸福生活等的智慧祕訣和生命哲學。


    雖然讀格言不會讓我們立刻變成聰明人,但是,只要有心我們就能夠成為比現在更好的人。記得以前讀書的時候,非常喜歡《菜根譚》、《幽夢影》這一類的書目,而且也會把裡面的格言或句子記在筆記本裡。讀了這本《窮理查年鑑》又喚起我成讀中文經典的熱情。希望我能夠在古今中外的哲學家思維中得到啟發。

最喜歡的10則格言:
1.一個今天,值得兩個明天。
2.明日事,今日畢。
3.連一分鐘都沒把握,就更別浪費整個鐘頭。
4.等運氣來臨的人,沒一餐有把握。
5.嗜慾若多,再多的東西都不夠。
6.若是能有德,會比國王還快樂。
7.良心常保清白,恐懼從此不來。
8.愈愛唱高調,愈是辦不到。
9.不當的讚詞,是苛刻的諷刺。
10.只替好水果接枝,不然乾脆省一事。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出版禁止》試讀


對於愛情,我們理解的太少,因為愛的形式是那麼的多元,愛的方向又是那麼複雜,所以我們只能在偶像劇和言情小說中猜想捕捉所謂的感覺。我們的身邊其實不需要轟轟烈烈,也許只要單純的陪伴與支持,畢竟我們禁不起每天每分鐘動輒破百的臉紅心跳。

這個關於殉情的故事,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開展。原來到了最後,愛不是最純粹的,執念的恐怖才是整個故事的主軸。誰生誰死似乎沒有那麼重要了,誰愛誰恨也沒必要知道了!因為真相是什麼早已於事無補,就算得知是誰最早升起惡念,誰又輪迴似的重蹈覆轍,心中已然是定局,也成為永恆的懸案。

閱讀的時候,意外的沒有感覺到恐怖,只是一種奇異的悲涼以及難以言喻的同情。愛的反面不是恨也不是莫不關心,就只是不愛了!有愛才有恨,假到真時真亦假,習慣演出相愛的戲碼,到了最後是真是假又有什麼關係?愛過,就值得一提!

這樣的紀錄書籍被禁止出版是對的!因為這超出了一個正常人的思維,也不應被學習探討。然而,留下的這些文字或者把戲,只是告訴讀者或觀眾:我正在走向毀滅,救我,或者別救我,讓我落入無間地獄吧!殉情也許不是對愛情負責,只是逃避該面對的責任。可是當事人的認知裡,只有這一條路才能完成他們的人生。

縱然知道了又如何!哀矜勿喜!就讓這些傳聞隨風而逝,煙消雲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