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5日 星期二

白蜂巢試讀


白蜂巢試讀

    看完《白蜂巢》的故事,讓我回憶起小時候看過一部袁詠儀主演的香港電影──《怪談協會》,其中最令我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慄的是〈替身〉這個故事。故事中的模特兒袁小敏將空房租給一名神秘的女子,卻發覺對方與自己愈來愈神似,竟然讓大家都認錯,而且替身逐步取代自己的位置,奪走了自己的家人、朋友、丈夫,最後因為失去了身分,因此只好開始「抓交替」,試圖取代別人的位置。這個故事給我的衝擊直到成年之後依然存在,我很害怕自己莫名其妙的被取代,所以總是讓自己在團體中很有存在感。

 

   《白蜂巢》這個故事被定位成少年驚悚小說,可是我覺得在故事中的描寫是會連成人都感覺到恐懼的形容。而且從封面的設計就可以看到出版社的用心,那種密集的、細緻的蜂巢圖案,讓人在觸摸書本的時候都能感覺的一種不可察覺的顫抖。故事內的插圖呈現著黑白的畫風,更讓人覺得故事的主角衣錠無法逃離這個恐怖的枷鎖,最後一定會是一個無限循環的悲劇。圖文結合的設計模式,可以讓讀者更輕易地進入整個故事的情境當中。

 

    其實,從一個孩子的立場來看,親人的生病或死亡都會是一種很傷痛的記憶,然而孩子不一定有辦法清楚的用語言表達,所以很多專家會認為意識無法表現的就會隱藏到夢境當中。然而,如果那些夢境真實的宛如發生過呢?如果那些夢境中預言的事件一一實現了,我們還能夠等閒視之嗎?如果那些夢境中的氛圍讓人感覺到與現實密不可分,我們會不會有「莊周夢蝶」的懷疑?或許成人也許可以做到把夢和實際生活區分,甚至可以做哲學的辦證。但是一個孩子所擔心的只會是他的決定是否會傷害自己的親人。

 

    故事中的蜂后是很冷靜又「溫柔」的存在,她的保證和提點看在一個即將溺水的孩子眼中,就是非抓不可的浮木。然而,當一切陰謀逐漸撥雲見日,往日的善良和契約,都成為一種勒索式的咒語。「好!」或許是一種印記,告訴我們曾經做過的決定,但是在條件背景不明的狀況下成行,那就是一種誘拐和欺騙。幸好,曾經受過傷害的「沒有仁先生」嘗試提醒級防護,讓最後的狀況不至於太糟。不然,當自己的親人成為某個犧牲品,知道真相的自己要如何度過漫漫的譴責?

 

    所以,這個故事真的是一個很帶有預言性質的小說,它告訴我們不要輕易接受來路不明的善意,也不要嘗試不科學的解決方法,甚至不能隨便的相信看似溫情的保證。然而,然而這樣恐怖的冷色調,或許會讓不信邪的孩子試圖尋找自己周圍的「蜂巢」,然後試圖交換些什麼。不過在那之前,孩子們要清楚地知道得到是需要付出代價的,縱然當下無法兌現,但生生世世的糾纏夢醒之間的糾結,都是無止境的煎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