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7日 星期四

混雜與融合:《港式台派》

《港式臺派:異地家鄉的生活文化漫遊》是一本有點深度但是又沒有那麼難讀的書,也是一本能讓理解台港文化差異的人會心一笑的書。在我看著吳心橋和劉亦修使用流利的中文剖析兩地的語言和文化差別時,我總是想著那些和香港有關的學習歷程,還有那些我認識的港澳朋友。

其實這本書中的芭樂、百香果、垃圾、廁所、公仔麵,還有豬肝、雞佛和鳳梨,都是我們日常可能會聽到的,也是我們很熟悉的事物,可是當中文、台語、粵語並陳的時候,就能夠看到台灣和香港在接受外來文化、敷衍不同民俗的差異。

我喜歡這種用語言切入的感受,因為那是我從來沒有細想的事情,例如書中說的百香果(熱情果),原來有從西方翻譯的文化和語境的差別,可是說到最後的接受程度,我還是寧願用台灣的方式命名,原因無他,因為這就是我的生活和選擇啊!

其實我應該在一年前就看完這本書,但是不知為何,在第一篇的芭樂就被打敗了,那時有點排斥這樣略顯抽絲剝繭的「賣弄」,也還沒有靜下來看著硬派文章的心情。可是經過了一年的訓練,自己也經歷了許多的學術、非學術的歷練,對於這樣類似葉靈鳳《香港方物志》的敘述油然而生一種親切。回頭想想,在書中的那些名詞、非名詞的展現,其實是那麼的活靈活現。

同樣經歷過殖民,香港的西化和台灣的日系式不同的,不過兩個地方都有著一種堅韌的生命力,無論是對於惡質政權的反抗,或者是某些城市性格,當然屬於本土的那種粗俗、粗野也是十分值得回味的地方。有些聲口只有用本地的語言才能呈現,而有些感動也充斥於鄉音無改的始終如一。

我喜歡這本書,也喜歡其中的小插畫,雖然筆墨很簡單,但是卻十分的寫實。希望還能夠發掘更多的異同,再來一本台式港派的續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