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希望還能在:評《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

潘國靈的《事到如今:從千禧年到反送中》不是一本好讀的書,如果是十年前的我應該沒有辦法很真實地看待這一本充滿「在場」和「在地」視野的文化論述。

對於香港的問題,其實無論是在台灣如何聲援,或是在心中如何的支持,總還是有隔岸觀火的意味。因為事情並不發生在自己身上,因為還隔著海峽的距離,縱然都曾經歷經殖民的階段,或是同樣的有著共同的根源和敵人,畢竟沒有接穰在一起,始終還是不能真正的體會那樣直接的衝擊。

在書中從董建華時代到林鄭的領導,每個不同的主政者似乎都面對不同的挑戰,沙士、六四、雨傘、反送中‧‧‧‧‧‧,對於台灣來說都是又遠又近的名詞。但是因為有了香港的近身肉搏,會讓清醒的人知道,所謂的五十年不變,是多麼可笑而短暫的謊言。所以忍不住又看了電影《十年》,其中〈本地蛋〉的故事讓我怵目驚心,因為那似乎是可能發生的事,只是不知道導演當時在籌畫這部影片時,會不會以為十年還算是夠長。

我喜歡的散文是有知識內涵的創作,同時也包含著人文的關懷,因為只有不脫離所處的世界,才是真正的讓人感受到文藝的力量。文藝不是為政治服務,文學也不應該依附在政權之下,但是作家必須在風花雪月、情情愛愛之外也關心著所處的土地,而不是不負責任地說文學歸文學、政治歸政治。

很多文化人在事件發生後其實立場已經改變,甚至有些本地學者根本就是依附於內地的,所以能看到這樣的言論我覺得十分的難得,希望有些人還能「在」,還能繼續發聲。縱然沉默也是一種表態,無論藍或是黃的色調都會影響到對待未來的悲觀或是期盼。

在書中我也看到了很多港味的用語,而且也很有興趣的查了資料、學習讀音,在看到原本就理解的笑料或是時事時,也有種會心之感。對於香港,我不只知道獅子山下、願榮歸香港、海闊天空,我不會嘲笑阿燦、雙非或是毅進仔,畢竟人無法選擇自己的來處。但是我還是希望不要硬把不同的文化和背景都納入大中國的體系,那樣太沉重也太一元。

我希望十年後,香港還在,評論的人以及在地的人都還能呼吸自由,暢所欲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