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7日 星期四

好評:《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

廖梅璇《當我參加她外公的追思禮拜》的書寫太真實而細節,因而讓人有著閱讀後的擔心和疲憊,讀者或許會想著,原來在某一個地方有一個人,有一些人,她們、他們是這樣掙扎的過著日子,像陷入流沙之前,抓住些什麼,然後試圖讓施以援助的一起滅頂。從家庭書寫、情慾書寫、疾病書寫的範疇中,讀者能夠看到一個人掙扎的樣子,或許我們都努力的在找那個與我們相似的靈魂,卻不斷的看到更多的殘缺。

對於那個噤聲的年代,失勢特務的家人擁有的不是權力而是冷嘲熱諷,以及對於未來的不確定。退役後成為農夫開始種植的父親,在某個意義上,他就是讓其他人無法安閒生活的主因。中年失業後的再轉業並不浪漫,尤其還牽扯了金錢、土地,對於家庭的貢獻和毀壞,還有根深柢固的父權思想,著實無法讓人喜歡。然而,母親看似強勢,卻也在失去了郵局工作後,成為傳統的小女人,在丈夫身亡後,終於可以依附著兒子生活。而故事裡最不像一家人的主角,或許適合的位置就是遠行。

北部步調快,千般難久居,但因為離家遠的優勢,讓人捨不得脫離。在就學、找工作的艱辛歷程裡,不只是叢林中的探險,也是情場的試煉。身為雙性戀或是女同並不是截然的分野,而是在於有沒有遇到一個對的人。散文中的鏡學姊、阿遇或是生命中的那些戀人過客,都只是說明了彼此的不適合。而那個能夠接納自己的憂鬱,提供了溫暖,徹底的包容,加上願意將自己介紹給家人的女友,或許是整本散文中無法忽視的星光。

廖梅璇寫男性很殘酷毒辣,對於女性的批判就輕了許多,可是在文字中流淌的那些疼痛、傷痕,以及不知不覺的疏離,不只是對這個空間、世界有隔閡,也把自己切割在眾多的苦痛以外。讀著那些文字,看著身體、心靈、疾病的侵蝕,實在令人不捨。還好最後沒有繼續的陷溺,還好作者的女友接住了懸崖邊的她。

在整本散文中,我喜歡長篇的文字甚於短篇。因為細節的構築讓主角的身影清晰,也因為那些挖自己痛苦的文字真正冷的有溫度。這是我並不想再看第二次的書,因為家家都有很多本難念的經,有些私密的記憶,多看一次就彷彿再一次的剝光別人的衣物侵犯。到此為止,即可。願作者往後能平順喜樂,在愛她的人的愛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