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性別作為動詞:巷仔口社會學2》


書名:《性別作為動詞 巷仔口社會學2:性別如何形塑,又如何在行動中翻轉?》

對於性別這件事情,可能必須要長時間的學習,才會稍微有一點性別平等的自覺,才不會不自覺陷入戰男女、性別歧視、女權自助餐的政治不正確,以及流露出不自覺的高傲和無知。

書本介紹著:「性別是動詞,是在人類的歷史、文化和集體的社會行為中形成的,更可以用當下的行動去創造、翻轉與建構。」其實身為女性在生活中處處都受到限制,而我並不是從小就知道性別差異的歧視是應該要抗拒的,很自然的生長在男權的社會裡,有時候被親戚說著:「你要是男生的話該多好!」雖然當下會不自覺的跟著有種遺憾,但是後來在結婚、生子後漸漸的質疑這個文化的設定。

我年輕時看過的《大年初一回娘家》其實並呒有給我太大的衝擊,因為我知道那幾乎是微乎其微的事情,甚至我自己個人也曾經歷過結婚第一年自己一個人在婆家過,然後和自己的父母通電話,媽媽安慰我結婚了就要以婆家為主。然而,我從那時候才覺醒了自己的女性主義:憑什麼只有一個女兒的我的父母,就要承擔孤單和淒涼的年夜飯。我跟那堆完全不熟又無言的親戚一起團圓,只是讓我後悔結婚這件事情。後來,生了女兒,男方家非常不滿,在我坐月子期間就發出催生令,甚至連我要抱哭著的女兒哄哄,男方家的長輩還說:「抱什麼!女孩就讓她哭!哭累了就會停!」

那是我第一次直接原地爆炸,卻因為太生氣了,一邊氣的哭了,一邊勇敢的把女兒抱回房間。諸如此類的事情讓我深深感受到我的原生家庭親戚的善良,還有我一路走來一直都依附著外公、外婆、阿姨、舅舅們的照料,他們始終把我當成家族中的長孫女,一路疼愛和關懷。想起來這多感謝爸爸、媽媽家族的親友已經知道人不是指分成男女,還應該注意其他性別以外的面向。

所以在這本書中我看到許多學者用自身的經驗,或是依靠著統計資料、文化社會評論、醫學新知‧‧‧‧‧‧來說明性別的議題,我覺得非常的有感。雖然這是多人作者所共同書寫的書,但是因為書本分出了「性別社會學」、「結婚萬歲」、「家,不只一種模樣」、「誰當爸爸?誰當媽媽?」、「學著當男╱女人?」、「性別即政治」、「勞動、運動與性別」、「醫院裡的性別課」的大單元,然後再加上許多人分別的敘述,所以讓整本書真的有種雖然身處在巷口,但是每個家庭都不一樣的精采多元感。這麼多的差異性,其實就說明了一件事情:

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有適合的生活方式!

因此,不要多嘴去問別人要不要生孩子?要不要再生孩子?為什麼過年的時候媳婦沒有回家?怎麼都是妳兒子在煮飯?媳婦薪水比你兒子多妳兒子會不會覺得丟臉?你家小孩看起來很膽小,男生跌個幾次就沒事了!這女孩好可愛,來讓我抱抱。‧‧‧‧‧‧

其實想說的東西太多了,包括為什麼女性總統、女性閣員就要被嘲笑和質疑?包括性別的樣貌和姿態都應該尊重,為什麼要規定申理性別只能那樣?包括同志在面對自己的性需求時如何表達?包括社會上開黃腔的不尊重?包括對於外遇不倫的男女,實際上被指責的音量天差地別。這就是我們的社會,能接受一個茶壺配多個茶杯,卻容不下自己的女人對外界展現美貌。

一個有趣但是殘酷的比喻:可以開各種鎖的是萬能鑰匙!但是能被很多鑰匙打開的鎖是垃圾!可是我們常常都不自覺的陷入了貞潔、貞節、貞操的侷限,用高的道德來約束他人和自己,卻忽略了這一些原則都是約定俗成的產物。

性別不只是動詞,還具有相當強大的主體能動性。所以不要只有兩性的觀念,不要相信異性戀的霸權,也許有一天當我們不去說「女強人」的時候,也許有一天社會能接受更多可能的時候,大家會因為更自在而少了許多心理的疾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