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9日 星期五

評《偽魚販指南》

很久之前聽過廖鴻基說過:台灣只有海鮮文化,沒有海洋文化。當時還年輕的自己很容易被洗腦,覺得作家觀察的現象確是如此,當大家只關注在餐桌上的食物,就失去了原有的海洋性格,也忽略了在周邊的生物多樣性。然而,在我始終無法走到海洋的路線後,我才深深的理解:海鮮沒有什麼不好,如果食物代表了族群的性格, 那麼無論是活的還是死的,都表現了台灣的某一種能量。

林楷倫的《偽魚販指南》讓我感受到在地的活力,無論是因為生活所逼才下海賣魚,或是得心應手的接受這個職業的榮耀,抑或誤打誤撞地找到棲身之所,這都是難得的緣分,只有身在其中才能理解那些門道,也只有真的感受過魚腥味,還有經歷過真正的魚市試煉、海鮮餐廳的供應鏈、拍賣魚種的火眼金睛、颱風天的進貨學‧‧‧‧‧‧才會真正理解什麼才是真正的魚市生活,賣魚不是世俗中認為的高尚行業,但是每個職業別當中的門道,都值得我們尊重。

我特別喜歡書中呈現家庭生活的樣子,那是真誠的反思還有撕裂。總有一些人這一生善於毀滅別人的生活,如果很不幸的和那些人成為家人,就必須有被拖累一世的準備。作者沒能繼續讀書,只能好好的賣魚,沒能再繼續正常的升學,因為父親所欠下的債務是無底洞,甚至逼得他只能割裂原生家庭,走到新的遠方。親情有時候是羈絆也是勒索,不孝的孩子會被唾棄,但是不成熟的父母會被原諒。最後,幸好作者是不肖子孫,才能和太太重新組成新的幸福家庭。看著他從無奈的走入魚市,丟棄了惡臭的冰箱和寄生,幸福的和岳父母吃飯,找到了餐廳的供應鏈,真的非常替他開心。

而這些魚販們文化程度不高,卻都有著自己的哲學,無論男女,無論是老闆或是夥計,無論有沒有資本,無論是不是正派,都有著自己的生存方式,畢竟賣魚的人也和魚一樣,有著不同的性格,至於能不能有發展,就看各自的本事和造化。魚市內的女人更佳的辛苦,但當她們熬出一片天後,又更是無比的強勢。不用依靠男人之後,才有實際的生存意義。而那些『背骨啊』也努力的在為生活奮鬥,和前老闆達成一種默契的平衡。一起在臭臭的樹下尿過的友情,才是男人們的浪漫。我們不用去問魚販們什麼是幸福,只要魚能賣得出去不要腐爛,只要錢能夠賺的夠用,只要還有氣力,只要還能站得起來,只要孩子能夠好好的長大,他們的小心願和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他們賣魚而已。

在這本書裡面,我看到了一個平凡的人努力的掙扎著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並且他努力的用自己的方式去帶給別人一些溫暖,所以才會有更多的善意也疊加在他的周邊。作者的文筆很粗獷,或許那就是魚販的聲口,但他描述的方式很溫柔,那是身而為人且經歷風雨後的成熟。閱讀的過程非常讓人驚嘆,那是有別於夏曼藍波安和廖鴻基的敘述,重新給予海洋和人間不同方式的連結。煙火味,接地氣,還有那就是我們會遇到的市場裡的後生仔,不是說教的老頭,不是闡述傳統文化的原住民,不是想要保護什麼的教授,不是希望捍衛什麼的固執,就只是一個人說著他家的故事,他家賣魚的事,他自己開始賣魚的事,從身上有魚腥味開始,一直到習慣魚腥味的後來。

職人的文學慢慢的從書市中竄起,農夫工人廚師醫師等等,每一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或許我們不會因為看了書之後就決定進入那個職業。可是,當我們知道每個行業背後的心酸自然會給予更多的尊重和同理。這是一本有感情也有溫度的書,希望更多人能夠看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