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最好別想起》試讀



   
老實說閱讀溫蒂‧沃克(Wendy Walker)這本小說實在不是很愉快的經驗,不是因為敘述的不好,而是因為作者描述得太仔細了,讓人有種身歷其境的痛苦。敘事中給予讀者如影隨形恐怖,甚至揭露事實的千迴百轉,都讓人不免為那些有過遭遇的受害者一掬同情之淚。書名最好別想起恰如其分的說明了性侵事件當事人的心情,然而有些事情不是不想起就能夠雨過天青,在某個意義上,只有面對傷害才能夠擊敗傷痕。  

    十七歲的珍妮‧克拉瑪在林中遭人強暴致傷,在身心皆嚴重受損的狀況下,家長要求她接受一種特殊療法,因為要抹去可怕的記憶。然而沒有了珍妮的證詞,警方根本無從查起,甚至連嫌疑犯都找不到,只有一台藍色的。然而假裝看不見,假裝已經痊癒,假裝一切都會變好,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因為傷口就算結痂,但是如果沒有處理那些化膿發炎,還是無法讓身心回歸正軌。尤其當真相刻意被隱瞞,那樣等於是默許罪惡,或者是縱容「惡靈」在心靈深處生根,縱然當下也許痛徹心扉,但被迫遺忘(整組記憶被覆蓋)並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啊



    在許多的新聞事件中,罪犯用性暴力來讓人受傷死亡,只為了自己的獸慾或是滿足變態的癖好。也有不只是一個人的輪暴或凌虐,讓人感覺這些畜生忝為人類。在許多落後的國度,連知名的影星也會在返家路程中遭受非人對待,更不要說落單或是瘦弱的婦女小孩。強者將拳頭伸向更強者挑戰,只有弱者才會去壓迫比自己更弱小的人。然而,正是這些弱者人渣毀了別人的一生,也正是這種不太嚴重的刑罰或法令讓人覺得有些地方是性犯罪的天堂!然而,活在地獄的人永遠無法相信上帝的存在!

    當故事發展到女孩展開治療,希望還回自己丟失的記憶時,卻又引發案中案,製造許多的懸念和波瀾,這讓讀者覺得十分的驚奇,不只是因為故事引發了許多的想像,而是藉由這些案件告訴我們傷害存在於生活的各個角落,痛苦存在於日常的每個階層。過去的事件如果沒有善了,將是另外一個悲劇的開端。輕則禍延親人,重則傷及無辜之人。

    傷害這件事情或許不單只是對受害者來說而已,還有自己心愛的家人、朋友受到了傷害,對於自己內心的打劫也非常巨大。那種自責或內疚:覺得自己可能因為該多做些什麼就能扭轉乾坤的聲浪,會吞噬著脆弱的心智。甚至許多受害者的家人表現的PTSD遠甚於受害者本身。「追求真相沒有錯,但得到真相後,你打算用它來做什麼?……」真相是什麼?真相能夠如何?或許得知為什麼並不能夠讓事件解決,也無法讓生命回頭。然而,我們需要知道緣由,才能夠理解、寬恕、放下。

   
每個人應該要為自己的過錯贖罪,為自己的決定負責。其實醫學科技某個層面上也是在操弄我們的記憶和靈魂,這和宗教民俗的某些療法非常接近,只是我們選擇相信科學能夠幫助我們更有效的處理我們心靈的渣梓。故事中隊記憶的操弄讓人不寒而慄,當我們處於弱勢或是資訊不全的時候,我們的心靈就是沒有防火牆的系統,歡迎著駭客隨時入侵!縱然得到了所謂的真相,但那真的是我們的記憶嗎?還是我們把自己鎖在更深的地方?

    想起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輔大性侵事件,對於受害女學生「女巫」、「情緒流動」的指控,更覺得如果心理治療只是利用職權或專業來誤導或重傷受害者,那是比罪惡還要殘忍邪惡的罪行。

    受害者和加害者雖然只是定義上的劃分,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地獄!所以,如果我們願意在今生結善緣、斷惡緣,我們就應該要收斂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的狀態,用智慧化解衝突!或許有些事情終究過去了,那就在做完該做的事情之後放下,不該想起的,就最好別想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