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3日 星期六

《親密關係中的隱蔽人格》推薦文

    有句老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透露了人們實在無法輕易的理解他者的起心動念,往往要在吃虧後才深刻的理解自己遇到的是哪種人。那些生命中的過客頂多就讓我們痛一下,然而如果身邊的重要他人持續的對我們造成影響,那麼逃不開、放不掉又捨不得的複雜情緒,會讓人們陷入更深的泥潭之中。其實不是那個人「變了」,而是那個人的「面具」掉了。他本來就是這樣,只是我們被假象蒙蔽。所以我們不應該在遇到婚戀的時候才按圖索驥的尋找伴侶的缺點,而是應該在更早的時候發現周邊的地雷。看完《親密關係中的隱蔽人格》這本書之後,我迫不及的的和自己的女兒分享書中的例子,希望她能夠從小就覺察外界的惡意。

    《親密關係中的隱蔽人格》的作者于悅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人格與社會心理學以及家庭系統下的親密關係與成長,也關注人際溝通、情緒與壓力管理及常見心理問題。因此在行文中關於心理學的背景知識信手拈來又深入淺出,讓讀者很清楚的知道那些帶著學術性質的專有名詞,其實是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日常。作者參考多項追蹤調查,並融合實際個案經驗,發出了識別隱蔽人格的十大警訊,並針對四大隱蔽人格「操縱型人格、暴力型人格、虐待型人格、自戀型人格」情境提供建議,幫助讀者走出自我懷疑,遠離痛苦的製造者,找回自尊和力量。「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惡龍」,因此我們必須要快刀斬亂麻,萬一真的遇到那些恐怖情人時,懂得求救、逃離。逃避完全不可恥,而且有用,只有想活下去的人,才有機會活下去。作者書中所說的重要公式:「結果」等於「獎賞」減「代價」。讓我清楚的意識到,結果不是固定不變的,前提是我們要邁出第一步。維持自己清晰的頭腦,才不至於被洗腦。

    有些人善於打壓、操縱和PUA,滿嘴謊言,對人情緒勒索;有些人衝動又追求刺激,對人施加肢體暴力或言語冷暴力;有些人無視伴侶的痛苦和需要,嘲笑、誹謗、摧殘為樂;有些人虛榮、推卸責任,更愛貶人低……這些人類中的渣滓確確實實的存在,數量也不算少,我們不一定能夠察覺,因為縱橫黑白兩道的煞神,可能是家人眼中的慈父;因為讓人感恩動容的師姐、師兄,也許是下屬眼中的惡魔。我們只看到那些人展現出的「好」,壞的部分卻是另一部分人受盡摧折的經歷。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從基因和環境的先天、後天辯證當中,我們都理解了人內在的複雜。為了適應環境的外顯性格,和真正代表自己的內在人格,讓我們在「善」與「惡」中反覆橫跳。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隱蔽人格,只是程度不同,造成的傷害和破壞也不同。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強調人性之惡,在生與死的本能中,到底是要延續生命還是中斷生命,形成了內在和外在的拉扯。書中的四種隱蔽人格用極端的方式操控人心,身為這些人的伴侶,被虐身虐心,被虐的體無完膚,縱然幸運逃脫,卻也烙下陰影。看了這麼多的例子,無怪乎現代年輕人不再把婚姻當成目標,把自己過好才是實在的生活。

    縱然艾瑞克森的人格心理社會發展八個階段中,成年早期(18-40)的目標是建立親密感,避免孤獨。但是人類需要的親密關係是社會需求,有歸屬和愛的需求被滿足之後,得到了滿足,就能繼續前行。有幸遇到慢生命策略(slow life strategy)的對象,能夠讓個體表現安全型的依戀風格,人格相對穩定。但是快速生命策略的個體勇於冒險,需要及時獎勵和滿足,又那麼的迷人又魔幻。人們在做選擇的時候,往往陷溺於當下的意亂情迷,都知道該選什麼,卻走向那條未知的路。例如作者提及MBTI,這種非正式人格測驗爆紅不是因為人們想要知道每個理論的價值建構、科學屬性,而是根源於「社交」的需求,正如星座、血型。就算我們真的找到了適配的屬性人群,或許也無法「心動」。而這本書最重要的不是「阻止」人們去愛,而是要讀者衡量自己是否能夠「承受」。

    我們能從PUA的手段中全身而退,或者把自己搞到自信全失?說我愛你的人,也可能會說「我揍你」!暴力型人格同理程度低,所施暴後的「理所當然」讓人不寒而慄,沒有愧疚和悔恨,是危害非常大的隱蔽人格,我們真的能夠幸運的躲過鐵拳攻擊生還嗎?那些男子氣概、觀念衝突、肢體行為,從言語衝突變成暴力威脅的壓迫感,還有忌妒心,不安全感造成的過強控制欲,讓人精神恐懼,產生習得無助,甚至在施暴者穿上固定的服裝、展示音樂的「儀式」中,恐懼性條件反射有多麼無力?虐待型人格由受虐轉向施虐,自卑變成過度自信,日常施虐狂會從他人身體或心理的痛苦中獲得快感,開過分的玩笑、冷暴力、性虐待。平時迷戀含有暴力內容的影片和遊戲,同理性低、喜歡引人注目,霸凌和挑釁在線,時常有報復行為,我們能夠承受嗎?受傳統原生家庭影響的軟飯硬吃型自戀,就算自己平平無奇,卻成為「普信男」。認知缺陷型的人誤以為自己的能力,形成他人眼中的笑柄。自戀者的自我中心、愛慕虛榮,像孔雀一樣的開屏邀功、自我吹噓,因為傲慢無禮讓人不適,認為都是別人的錯,為了襯托更加優秀的自己,施虐者還不斷自我強化完美正面的形象,打擊受虐者的自尊。我們能夠不被洗腦成阻礙他進步的弱者嗎?

    如果我們沒有把握面對這樣的人,那麼在平時就要注意對方的情緒、言語,觀察其行為,不要對這種隱蔽型人格抱有幻想。做好人、聖父、聖母的代價可能就是生命的終結。孔子說: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就是不要做一個想救贖別人的鄉愿,不要認為自己能感化罪惡。發現不對勁時,最好能主動收集證據,天助自助者,法律也才能救自救者。

    親密關係裡的「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們都在尋求以最小的代價來獲取能提供最大獎賞價值的人際交往。我們要訓練自己在不同角色中靈活切換,不要貪圖小利,不要被小情小愛蒙蔽,畢竟作者提出親密關係六要素:「了解、關心、相互依賴、相互一致、信任、承諾」,就是告訴讀者,我們值得被好好的對待,而不是陷溺在吊橋中,或是認為對方只有自己的獻祭裡。最後我認為書中提到的史丹佛的監獄實驗說明了人的惡性被激發出來,只要六天,這種「路西法效應」說明環境確實影響了人格。所以我們怎麼確定當自己被放到極端的環境下,自詡為「善人」的我們不會成為惡的代言人呢?

    看著這本書的介紹,不只是要避開某些人格特質,同時也要小心覺察自己是不是「那樣」的人。希望我們都是良善的人,善是一種選擇,願更多人堅定的選擇光明,選擇讓世界布滿希望的種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