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的書很多早就不是什麼大新聞,突然間又變成了討論的話題,只能說實在是沒事找事做。為什麼會這麼多書,就是因為出版社給了一大堆的配套,說好聽的是增加課外補充,拓殖XX素養和能力。但是直白一點的就是,靠著配套的東西來提高價碼,反正課本各家都不同小異,就看考卷、習作、隨身讀、單元卷、素養題本、講義誰給的多了。
嚴格來說,課本還是那麼一本,也跟以前部編版的「內核」沒什麼不同。以前的課本又樸素又便宜,真的想唸書的會自己去買參考書來刷題、補充,不想讀的也就花那一點錢買個心安。沒有那些奇怪的習作、題本、生活素養,照樣的有能力銜接大學的課程。很奇怪的是課本的數量和學生的程度呈反比,課本多了、課綱飄了、考卷變大了、混合題變多了,學到的反而越來越少了。
書本不是今年才開始多起來的,很多年來都是這樣的競爭,甚至有越演越烈的趨勢。但一綱多本、市場競爭,這不是政府要的效果嗎?學生不會因為有這麼多書就特別珍惜閱讀的機會,只會覺得無所適從的想丟掉一些累贅。另外,書本正常的情形是可以放在學校的抽屜和櫃子,那些「沒有用」的書籍,只有考試才要畫重點的科目根本不需要天天放在書包。
真正會讀書的孩子帶著課本(或者用手機拍照回家)、寫著講義、讀著參考書、做了線上平台的題目,還有,最重要的補習班的課程。白天的課程其實是非常鬆散的消耗精力,而針對大考、段考的內容,補習班自有一套「送學生上青天」的系統。多虧了國家的政策,沒有讓學習壓力減輕,也沒有提早確定方向,就只是讓學生知道「讀課本」是最沒用的,反正考試都考課本以外,並且沒有範圍。
媒體也是惟恐天下不亂,高雄那麼多間高中,只選擇了雄中來做報導。哪個地方的學生不是都一樣拿到一大堆的書嗎?刻意的找第一志願來表現學生的現況,還不是因為覺得第一至志願的學生才配得上「讀書」,課本多是讀書人的小煩惱。不然,隨便找個地區型高中做實地採訪,同樣多的書,放在教室的抽屜內,依據台灣人的社會價值,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論。例如:不客氣的否定學生讀不完,乾脆就丟在學校裡邊。
誰敢不提素養、課綱、能力?誰能不做學習歷程檔案?誰敢大膽的說打倒升學制度?這是不切實際的做法,也是不可能的任務。升學和補習早就綁定成雙生,校園的課程只是應付那些平凡的家庭和底層。很無奈的現象,卻是血淋淋的現實。課本本來就應該是最基礎的東西,最該學習的知識,最可能在考卷上出現的題庫。只是現在的課本變成積木,拿來堆著升學的空檔,以及按表操課的把整個學期過完。
https://udn.com/news/story/6898/8196671
雄中生開學拉行李箱引熱議 校方:行之有年經驗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