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8日 星期三

中國用語

看到這則新聞覺得非常荒謬,在網路這麼發達的時代,已經無法區分流行到底怎麼在世界的版圖互相影響重置,明明是可以理解的語言,卻又硬是要畫出中國用語、台灣用法、華文習慣,是多此一舉又沒有站得住腳的改正理由。「估計」這又是開始要炒作意識形態,但是靠著蠻幹強硬的拒絕中國用語,卻熱愛中國流行的抖音神曲,跳著科目三,吃著魔芋爽,妥妥的雙標現場。

每個國家民族的文化都有獨特性,地域性,但是如果這些熟悉的語境已經變成共通的習慣,那又有什麼不能包容吸納在新的語言模型當中?如果說個話還要先思考這是哪一國的用法,請問媒體常用的晶晶體,前官員說的『接地氣』,還有從日治時期傳下來的台日混用語言習慣,是否都要大刀闊斧的改掉?

在輔導自己孩子的功課時我才知道為什麼國小生喜歡抖音和小紅書,扣除短視頻(中國用語)很輕鬆無腦,可以打發時間,更令人驚訝的是,在抖音裡可以找到課本習題、作業簿、考卷、習作的答案。孩子們從網路得到了他們想要的資訊,就連群組裡也常看到長輩們發來推廣的養生及生活智慧小短片,YT上也要那些中國綜藝的片段,我無法理解一方面又愛偷偷看,另一方面又指責用中國用語會被洗腦的國安危機,只能說這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純粹找碴。

如果要用一貫的標準檢視,那麼日本的動漫,韓國的戲劇,泰國的電影,歐洲的精品,越南的勞工,印度的歌舞都不應該出現。只能夠唱著原住民的山歌,還有茹毛飲血了吧!別跟我說什麼台灣和南島的關係,也不要強硬的讓我接受海洋時代的經營史,如果真的要禁止中國化,請先退一萬步回去想沈光文寫的是什麼?去想鄭用錫擊缽吟詩用什麼格律?想想賴和終生只寫漢詩的堅決。為什麼要剝奪人們使用自己享用詞語的權力,這不是教育,是限制。

語言是意識形態的展現,語言是溝通的橋樑,語言是傷人的手段,語言是證明自己的方法,語言能夠判斷誰是我族類。所以,我說中文,我用中國用語,「怎的」?






不換鞋「估計」不行了... 學生聯絡簿「中國用語」被糾正掀熱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