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題師》試讀
生命本身就是一道謎題,最難解的不是生與死的謎團,而是我們用什麼樣的格局和角度看待這個無法給出答案的疑問。不同的宗教都擁有自己獨特看待宇宙緣起的方式,也嘗試破解永生之謎,渴望能夠讓靈魂永生,永恆的享受著生命的饋贈。然而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人能斬釘截鐵的說著自己能懂得宇宙的奧秘,那些轉世的靈童、留著前世記憶的個體、來自未來的人、能與另一個世界交流的媒介,似乎都帶著不可驗證的「篤定」。如果真的能破解生命的奧秘,那麼人和神之間究竟有什麼差異?
丹妮莉.楚索妮(Danielle
Trussoni)藉由主角布林克一行人破解由13 世紀猶太神秘主義者亞伯拉罕・阿布拉菲亞(Abraham Abulafia)創建的上帝之謎,書中在宗界、魔幻和科學的世界自由切換,並且藉由大量的謎題來展開九死一生的冒險,不只是在小說中感受到解謎的快樂,更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謎題的資訊。書中藉著敘述謎題的手法向讀者展示了很多解謎的元素,無論是破解密碼的平移法、數字方程式的解法、矩陣的排列,甚至還能看到易經的六爻。作者很有野心的想將密碼的相關資訊科普給讀者,就連〈密碼龐克宣言〉也成為認識主角的橋段。就我個人的閱讀體驗來說,幾個謎題能讓人覺得新鮮,但是越到結尾接近真相時,由於已經看了太多的謎面,竟然差點忽略重要線索,算是疲乏感導致的逆反吧。
小說裡有著因為意外突然改變人生進程的男主,有著因為陰謀而被傷害的女主,有著兇案現場的怵目驚心,有著諜報影片的爾虞我詐,有著幾代人的糾葛,有著黑暗角落裡默默關注一切卻很搶戲的配角,有著男女主角夢境中的羈絆,有著你逃我追九死一生的驚險,有著神話和科學錯位掌控布幕的奇異……隨著厚厚的書頁,我彷彿也跟著加入那既是「解謎」又是「追尋自我」的奇幻旅程,甚至到了最後還讓人有事情尚未結束的伏筆。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的想起好多年前讀過的《達文西密碼》,同樣是追查真相,《謎題師》裡對於一個關乎生命的疑問不計後果的追尋,主角們奔跑的背影,還有他們為了最終結果賭上一切的決絕,竟然在我的眼前重合了。
但是,這本書中最讓我驚喜的並不是解謎的過程,而是主角布林克成為「解謎師」的心路歷程。書中的醫師安慰因為腦部受創罹患突發性後天學者症候群的麥可‧布林克時說的:「不要覺得自己受了傷……要認為自己有超能力,只要你學會如何控制,你的能力就能改變世界。」看似簡單的安慰卻給予主角很大的鼓舞,也讓他能夠嘗試用自己的能力做到更多自己能做的事情。得到一種能力的同時,也失去了另一種可能。人際關係不如謎題簡單,從前能夠輕易理解他人、得到別人喜愛的主角,在世界顛覆之後,他的人際交往也重新洗牌。我們無法得知別人真正的情緒,表露思想和感情的方式太難解讀,隔著屏障很難和另一邊的人社交,因為這些阻隔讓人們生活在自己的島嶼裡。
看完整本書之後,我驚嘆於作者對主角背景的安排和設計。如果是天才型的解謎者,或許一開始就走在自己孤寂的路上。然而曾經擁有過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主角再失去一切之後,在知道自己失去什麼以後,更能夠認真的去「追蹤」一個答案。他聰明但是不冷血,在追查真兇的過程中,他也在重組某個部分的自己。那些年少時犯下的錯,或是在親情裡得不到安慰,或許就在冒險中的「過命」交情中得到救贖。
持續的接近真相,那個問題又成為另外一個謎團的答案,懸疑的生命軌跡,在夢境中,在房間裡,在貨車上,在小巷中,當讀者以為找到了真兇,卻發現那並不是最終的答案。當我們以為自己能夠破解這些密碼,卻又掉到另一個新的謎題當中。謎題中的謎題,屏障中的屏障,答案裡的答案,最後都變成某個人們比較能夠接受的「真相」。但是事情還沒結束,邪惡的入會儀式,代表著某種信念的刺青,另一個可能出世的瓷娃娃,被藏起的行李箱,都會被借屍還魂。
小說裡提到解謎的時候:文字本身還有誦讀的順序都是密碼,一個字母都不能錯。因為是翻譯小說的緣故,對於非母語讀者一定有著必須要轉譯的問題,假如直接看原版的作品,應該是非常「酷」的直接衝擊。讀者想知道最後生命的謎題解答了嗎?那麼就翻翻這本充滿謎團的書吧!或許我們會在書中的某個角落,看到自己曾起來的答案。或許我們都將成為自己生命的解謎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