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情緒勞動

還記得剛出來教書的時候,雖然年輕、稚嫩、不成熟,做過很多蠢事,也有很多不完善的教學,可是那時候還是熱血的,很希望自己能夠把所有知道的事情都在課堂和生活上分享,希望學生能夠少走一些彎路,期待每個孩子都能夠走向自己的小幸運。然後慢慢的不敢說重話,不想浪費時間,不願意多話自己的錢買東西獎勵學生,不知道每天到底在忙什麼、累什麼? 

回想從前的那些用力我並不後悔,只是很遺憾熱情消逝的那麼快。我原本就是個情感淡漠的人,可是在教學的現場又多了很多包容和耐心,我可能很快就會給採到我底線的同事和家長判「死刑」,可是卻願意讓頑皮白目的學生載我的雷區蹦達。可是長期的付出敵不過大環境的崩壞,我並不覺得改革有比較好,也不認為那些真的帶得走的能力真的有用。

我經過了多元入學、一綱多本、學習歷程、免試入學、學習共同體、翻轉教育、職業試探、公開觀課、線上學習,然後可能還有更多新玩法等著解鎖。我的這一代是不幸的,沒趕上好的時代,卻活得像被輾壞的夾心餅乾。已經退休的老師輩遇到的是我們這一批能溝通懂尊重的學生,然後他們存夠了錢趁著年輕在世界享受。而我們離退休還遙遙無期,卻已經承受了心理壓力、慢性疲勞、職業傷害,甚至不能夠暢所欲言,只能接下政策給予的挑戰,勇敢面對不可能結束的試煉。

教師這一行的情緒勞動很危險,用心的老師容易內耗,認真的老師必須內捲,踏實的老師被迫也花俏的展示課程,寫過很多教案,嘗試許多新教法,卻發現真正的問題不在教材,而是在程度。好的家庭背景能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找到方向,也相對的有更多成功的可能,即使是中等的資質也能夠躋身上游、成為階級複製下的複製品。那些一開始就是弱勢的孩子,似乎只能繼續在中下流泅泳,做著低薪的工作,沒有意外的成為在廁所裡的老鼠。

在教學的過程中很多時候都不是在展現自己的學識,因為基礎都不懂的人們是無法跳級理解更高的資訊。能力分班並不是絕對的惡,在資質差異小的壯況下,更能夠激發彼此的競爭和潛能,也能夠適性的教育。可是因為面子和玻璃心,還有那些所謂的教育理念,回歸主流、融合教育、常態分班,就是讓原本能夠往上的人,很自然的被拋下。

看著沒有未來的教育現場,還有越來越亂的工作環境,那種失望和無力是每天必須調適的待辦事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說好的教學如撞鐘,敲得大聲就有大的迴響,敲的小生就漸漸沒有聲音。而我,聽到越來越多的聲音,很多人也都聽到了不平之鳴,在上位者卻已然繼續掩耳盜鈴,粉飾太平。這次地,怎一個累字了得?又怎能每天都為愛發電呢?

情緒的勞動讓人回家就不想多說話,也不想再多說些什麼,然而,工作群組和郵件依然還在持續的紅點閃爍,通知著一堆其實可以上班時間再說的雞毛蒜皮。職場上讓人累的不是教學內容,而是很多不食肉糜的長官,以及站在宇宙中心的家長,還有見獵心喜、惟恐天下不亂的同事。每天都期待著假期,因為只有放假的時候,才能夠在自己的生活裡為自己而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