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追了多部陸劇,有古裝懸疑探案《清明上河圖密碼》,現代刑偵《獵罪圖鑑2》,懷舊劇《小巷人家》,古偶《永夜星河》‧‧‧‧‧‧其中讓我每天等著更新的《九重紫》,更是在眾多戲劇中讓我最期待結局走向的心頭好。我喜歡這部重生劇的原因是它沒有刻意讓流量明星擔綱,可是卻在編劇、台詞、劇情、服裝、道具上下功夫,尊重觀眾的審美和智商。所以可以把這部劇當成小說改編影視來審視,「九重紫」的意義本就寄託象徵著高貴與美好的願望,好不容易有重來一次的機會,看著主角用智慧與反派鬥智鬥勇,並且互相扶持,那真是相當美好又積極的觀劇體驗。
《九重紫》縱然不到完美,也並非沒有瑕疵和價值誤差,可是它即使不被看好,卻因為口碑而後勢看漲,就是整個故事要呈現的做好自己、過好當下,不是莫名開著金手指逆襲,而是在關卡、困境、惡意紛至沓來的時候,逆風高飛,相互扶持、信任,開出美麗的花。這部劇能討論其中的婚戀觀、人性論、家庭關係,若是表層點的純粹欣賞男女主角的顏值和互動,也能讓人滿意。
可惜的是當我追到第二十八集時,整集的內容幾乎都在男主同父異母的弟弟宋翰身上,他因上一代的情感糾葛而有著奸生子的身分,雖無心毒死嫡母,卻心狠手辣的逼死生母,為了攀附權貴無所不用其極,欺騙真心對他的公主,傷害對他處處照顧的哥哥。劇情在反派黑化的衝突上沒有處理好,男女主變成背景板的劇情走向也讓人疑惑。加上前幾集男主中毒只剩一年壽命的轉折,不好好求藥延壽,沒虐找虐拉扯推拒,朝堂又幾乎都是惡役,男女主變成極其「普通」的平凡人,不再是堅毅九重紫,而是誰都可以踩一腳的雜草。
勉強看到二十九集,突然就不想繼續追下去。如果整部劇的格局大,那麼請好好的將朝堂針鋒相對、錯綜複雜的權力結構解剖清楚,把太子和慶王的矛盾和角力用群相的手法呈現。前朝和後宮的勾結和世家大族的站隊和牽一髮而動全身,更能看出權謀和風雲捭闔的氣勢。有那麼多朝中老臣的故事可說,偏偏讓一個敗壞觀眾緣的配角來操縱大局。男女主看似在布局,卻又那麼貧瘠而無力還手,那麼重生之後不只無法扭轉未來,得到愛又失去一切,不是更加的淒涼、無奈,小人得志雖是常態,卻瞬間讓人失去興趣。
想起《蘭亭集序》的其中一 段:「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暫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俛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脩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突然喜歡的偶像,到了一定年紀後,就自然地脫粉了。曾經欣賞的作品,或許經過一些歷練之後,會被塵封在箱底。原本看不起的行為,在我們走到那個位置以後,也做出相同的選擇。小時候收集的貼紙簿、國中鉛筆盒裡的明星磁鐵、高中時用零用錢購買的卡帶、大學時排很長隊伍才得到的簽名海報、研究所時參加的研討會論文集‧‧‧‧‧‧在搬家的時候,並沒有跟著我一起走向人生的新里程,它們都在舊家的某個櫃子裡堆疊,或許之後為了清出空間會被丟棄。那些曾經放感情卻慢慢淡出的故事,是有點感傷,卻沒那麼感傷,因為我們畢竟都成長、成熟了,再也沒辦法理直氣壯的綁著兩條辮子,成天抱著玩偶,跟別人說想要抱抱、吃吃、喝喝。
成長過程中,我們都努力的經歷每一個當下,所以才變成現在這個樣子。MBTI雖然會跟著年歲和歷練有些許改變,可是大方向卻始終卡緊在那個象限。打球是快樂的,閱讀是幸福的,看電影是自在的,出門吃火鍋是愉悅的,玩手遊是刺激的,躺在床上放空是舒適的,參加簽書會是興奮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才覺得自己除了當牛做馬的工作之外,還有身而為人的尊嚴。那時候的尖叫和雀躍與年紀無關,快意自適的心流讓人返老還童,讓人想起那被暫時藏在角落的初衷。
時間過得很快,但情感走得很慢。歸有光走了很久還沒能走出項脊軒,蘇東坡可能把心留在了黃州的赤壁,徐志摩根本就不想離開康橋。王羲之在蘭亭說著生死是大事,終究會走到最後的那一步。可是從零開始到後來,有無限的瑣事,有很多的麻煩事,有一些特別值得紀錄的事,有我們都後悔的事。沒有如果,只有如此。沒有如此,只有果然如此。年少時欣賞「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勇氣,等到大一點之後,我卻選擇「相忘於江湖」的淡然。謝謝那些曾走過我生命的人,試著放下對傷害過我的人的怒氣,盡量不遷怒、不貳過,就這樣平淡的直到老之將至。
年輕的時候,總是要求一個答案,打破砂鍋問到底,雖不到魚死網破,也狠狠的剩半條命。後來,漸漸學會放下、放棄、放手:看不下的書就不看了,不想看的劇就不勉強跟著流行追,磁場不合的人就pass掉不用假裝和諧。不是冷漠無情,只是覺得時間和精力都該花在真正值得的人事物上面。我還能興懷,也能感慨,偶爾也激發起一點血性的大放厥詞。享受喜也好,經歷悲也好,更需要大喜大悲之間的豁達和釋懷。
幾乎快忘掉劇情的人物和背景,不記得也挺好的,尤其那些不愉快的記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