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時買了《迷因國文》的電子書, 只是一直沒有看完,依照我的閱讀速度,應該是可以幾個小時內完成的,可是因為古文15篇的桎梏,我一篇篇的慢慢的翻完,這星期才終於完食。我邊思考邊備課邊發呆邊讓思緒跑馬,在這本相對輕鬆的書裡,我相對的不那麼放鬆。很奇怪,明明看其他類似的書是能很快掃完的,可是有了迷因的加持,一切都變得合理了。
我們都知道網路上的梗是有時效性的,也知道太多人使用的梗會變成一種符號和象徵。正如切格瓦拉的頭像,還有很多莫名的地獄梗和梗圖。這些流行通俗的東西是很接地氣的,也非常的「小眾」,在某個意義上梗篩選了跟自己相似的靈魂,也限制了和自己有落差的思維。所以,能把這麼有趣和活潑的東西,和令人討厭的課本結合在一起,是非常大膽的嘗試。結合的好是幽默,如果太過冒犯就是不倫不類。
我無意一篇一篇的解讀本書,畢竟工作的時候已經看了太多,可是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感受的是心的認知,跟制式的那些教材不同,我重新認識了袁宏道、歸有光、蒲松齡,正視那個被談的太多次的阿斗,思考了項羽的處境,想像了六朝的陶淵明和宋朝的蘇東坡,理解了洪繻和張李德和,思考了大同與小康的命題,依然不喜歡勸和論,還是不那麼欣賞韓愈。這些經典作家都不「可愛」,因為這些人都是被樣板化的象徵,放在課本裡,放在神壇。
我一直知道人不可能完美,所以這些作家也有自己的地獄和天堂。我們把這些人定格在最美的時候,在最正直的一刻,成為可以被拿出來當榜樣的神主牌。但是他們在那個時代是憤青是魯蛇是會對夥伴下黑手的背骨仔,也可能做出跟我們一樣的愚蠢的但是簡單的決定。在這個意義上,他們都可愛了起來,不只可愛,也可憐,甚至可悲、可恨。
我是喜歡這本書的,儘管看完之後資訊很瑣碎和片段,或許也只有在教到某一課的時候會再想到這些人。因為看這種書其實很輕鬆,很不費力,很直接。看就對了,先接受灌輸就對了,只有先投入到情境裡,才可以超出這個課文困境。雖然我很不喜歡髒話和嗆聲,可是或許在迷因的加持下,這種次文化的才是賣點。拋開了師長的諄諄教誨,和所有ˋ人平起平坐,甚至一起飆罵這個既骯髒又奇怪的世界。
如果要用迷因回應這本書的話,我想那應該「奇怪的知識增加了」!我很喜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