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哪吒系列今年的檔期取得巨大的勝利,全球票房的紀錄不斷刷新,對於中國人來說,那當然是一個值得驕傲的事。 從第一部的魔童降世到第二部魔童鬧海都讓觀眾感覺被尊重,無論是動畫的製作細節或是劇本的安排,都值得被大書特書的稱讚。
或許是因為有《敖丙傳》的漫畫立定主線,其中的人物和世界觀非常清晰,也可以順利的連上《西遊記》的設定。截至目前,我能夠欣賞這個ip的美和真誠。哪吒在台灣是三太子,是電音的、是神明、是更神聖的存在。這部中國動畫沒有全然刻劃主角的神聖和正向,但是多了許多人性和脆弱,還有成長線。
台灣並沒有上映,可能不會上映,所以我利用網路資源看完了整個系列。看完這部影片之後我被感動被鼓舞也被安慰。我沒有感覺那是哪一個國家的動畫,我只覺得這影片好看更值得推廣。就像我看新海誠、宮崎駿、名偵探柯南一樣的喜悅,在這種時候,或許藝術真的不必要強調國籍。
很多媒體或是平台試圖將一部電影的成功說成自爽,甚至說那是中國人自己在營銷吹捧,在不知道有沒有接觸過這個議題和漫畫動畫之前,就先入為主的用政治凌駕審美,很直接的歸類為大外宣。會說出這種論調的人不意外的會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享受著只有自己的本土意識,並且在同溫層裡泅泳。然而,跨出了封閉的媒體評論,我們會知道,世界並不是只有玉山阿里山嘉南平原某某之光,還有很多的文化差異,以及對不同事物的非主流解讀。
一味的批評是很高傲又不負責任的行為,又可以聞到嫉妒和酸葡萄心理。只有屬於自己陣營的才能成功和大放異彩,他人的勝利就是偷雞摸狗的灌水行為,別人所有的努力不被看見,只看到顏色和站隊。不然就硬要舉例說我們也有……曾經很賣座的……也輸出到國際的…….但是,那都是開元天寶年間的事,或是昭和時期的故事,而我們在討論和關注的不是現在的狀態嗎?現在能做的什麼程度?可以怎麼用心用文化產業?不能一直都只是「合理要飯」來自爽和產出。別以為我們只輸給對岸,其實早就被甩到很遠很遠之後了。
可以用實力說話,而不是讓有實力的人說不出話嗎?可以解決問題,而不是解決掉提出問題的人嗎?可以好好的關注各行業的困境,而不是洗腦經濟終將起飛嗎?可以誠實的面對年輕人茫然的臉龐,而不是責怪下一代不夠努力嗎?可以接受多數的無聲無告之人對未來充滿絕望,而不是利用媒體轉移焦點掩蓋事實嗎?
太難了,也太無奈了。我們其實知道表面張力終究會撐不住最後一根稻草,只是檯面上的做樣子給底下的人看,底下的人在渾渾噩噩的訊息洪流裡被割韭菜,清醒的中堅份子難以忍受煽動和媚俗,只能選擇噤聲。還願意發聲的人要冒著隨時被挖祖墳、出征的危險說話,最後哭著為自己堅持的理念道歉。最柔軟的那一塊啊?還是最柔軟的一塊嗎?
崇洋、媚外、媚中、哈日、哈韓⋯⋯其實沒有太大的罪過,這是大勢,也是主流。一個人不能又要既要都要,可是一個團體或族群可以。不跟著走就是不愛,批判了誰就是背骨,那麼我們如何確保自己始終是那個可以拿著石子丟別人的正義使者?還是我們都早已放棄做出理性的選擇。
看著中國的強,我並沒有焦慮或是害怕,只是有些惆悵。曾幾何時,文化復興的寶地開始追殺自己來時的路,只關心和認可所謂的本地製造。認真看看,本地也不再純粹,將來移工、外配、外來人口、外籍人才都會成為社會的主宰。以為自己很強,認為自己不會被取代,靠穩那些所謂的革命情誼,事實上在利益面前,人情義理道德人性都沒用,只有能負擔得起的價錢,以及售後服務。
所以,好好的看看自己缺了什麼,而不是以前曾有過什麼。中國製造不可怕,中國強不恐怖,讓人擔心的是一直不去面對的掩耳盜鈴。很多機構和團體早已經已經是中國的形狀了,不是嗎?誠實點吧!我們不想聽的不只是「哪吒」,還有deepseek 抖音小紅書短視頻……..族繁不及備載,隱微的不能攤在陽光下的情結,愛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