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博士去賣雞排的事情上了新聞,引發了高學歷卻沒能學以致用的討論。近幾日又因為台大法律系的孩子去當了偶像而被網友針對,又登上了輿論。說真的,不管開小吃攤也好,去追求夢想唱跳也好,亦步亦趨的走職場和學術界都好,那都非常正常又健康的經營生活,沒有人應該被親人情勒要成為規範或是榜樣,更何況發表議論的還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無聊酸民。
別人怎麼過,干你啥事?
別人不怎麼做,關你屁事?
學歷只是人生經歷中的一段歷程,或許在那個階段交到朋友、學到專業、考到證照,但是如果那些時間只學到了應付考試的東西,勉強的達成家人的願望,那麼,這一段過程就僅僅是錦上添花,或者可能是未來不想回顧的黑歷史。更何況大學學歷早就是水上加水的名牌而已,碩士和博士學位也不見得那麼吃香。畢業後想做什麼事情,職涯規劃有沒有那麼精準的投放,都不是無關緊要的輿論應該左右的。
關心台大學生做什麼不是因為緊張台大生的職業規劃,而是骨子裡想酸一下台大學生不過如此而已。關心博士的就業不是為了幫他們找工作,而是忍不住覺得自己混的比高學歷的人更好。我們都希望學以致用,但是,因應職業的轉變和需求,在學校的那一套都遠遠落後於現實。在校園裡的基礎和乾淨清澈,出了社會之後馬上就知道職場要求是駟馬都難追的變幻無窮。
整個社會一方面要消滅名校,另一方面又關心名校的學生發展。一面說要適性發展,可是在校園外牆貼的紅榜還是計算第一志願的人數啊!雄女學生有沒有滿級分?北一女的夜校生做些什麼事?建中的學生有幾個考上醫學院?附中的孩子考上成大算不算失常?哪個系所沒有滿招?什麼樣的博士班要被廢除?洋博比土博好找工作嗎?文組學生起薪低於理組怎麼辦?
大眾說得是讓孩子快樂成長,心理想到的是我的孩子必須要擠進窄門。表面上說尊重孩子的選擇,背地裡警告下一代慎選志願。別急著否認這種現象的存在,不然怎麼解釋好的學區房價居高不下,怎麼沒辦法管理寄讀的現象,怎麼家長急著要把孩子送私中送國外?不就是清楚的知道人情世故,名牌效應,才更在意有沒有機會成為第一志願的一員嗎?
與其隔幾年又哀嘆學歷無用,高學歷浪費資源,不如思考一下職場怎麼才能留得住人才,校園怎麼做能跟上潮流趨勢。不要怪年輕人總是浮躁耐不住性子,不要倚老賣老的提幾十年前出社會就能存錢,不要動不動就叫新人責任制,不要以為自己開的工資很高,不要想著沒有按照自己規劃的路線就是數典忘祖。真的,這世界真的不容易,前人畫了大餅,後來的人不只吃不到,還得為以前的透支買單。
去當偶像沒什麼不好的,去端盤子也沒有什麼不行的,想在校園裡深造也應該要給予支持。如果不知道要說什麼,不知道怎麼評價別人的選擇,那麼就閉上嘴巴,祝福就好。關切是問,關切是不問,關切是是別人沒有開口問的時侯就別多問。這樣,世界會和善一些,耳邊也會安靜一些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