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假日時看《暫停抄寫──高中國文課的哲學》激發了我一些想法,不只是純粹在教學現場的共鳴,而是一種思維的方式。我很開心地看到很多的老師都用不同的方式來呈現自己的看見,但是,我更愉快的是在經過了博士班的課程洗禮後,對於那些教人們怎麼教的教材和所謂的名師以及到處演講的種子,我不再像年輕時很快地被說服然後投入,而是有自己的思辨能力。
打動我的心的不是文章的內容,因為我有自己的看見,也有很清晰的中哲背景。我喜歡書中的標題:「都到眼前來」、「我們朝向夢境,而非完成夢境」、「心勿忘,勿助長」,因為那些解說著自己心得的想法都是值得被肯定的。最後的教師絮語真實而殘酷的呈現目前教育現場的通病,但是,基層教師的苦永遠都不會被高層看見。
雖然我不見得同意,但是我會尊重每一種不同的論述。例如:我不同意作者對范進中舉的詮釋,因為把范進放在傅柯「瘋狂」的理路下是過度解讀,因為儒林外史中的人不是因為瘋狂而做出這些違反人性的選擇,而是因為科舉的壓力讓人們不得不失去自我。而〈訓儉示康〉中的將道德和經濟放在一起談論,也許並不適合用馬克思的經濟理論來說明。談柳宗元時引用康德的思維,其實忽略了傳統文人官僚的文化背景。說了這麼多並不是我不喜歡這本書,相反的我很喜歡書中的說法。只是喜歡和接不接受是兩回事,正如我不需要同意所有的主流價值判斷。
這本書的理念很好,介紹了許多西方的哲學,但是最大的「致命傷」就是把西方哲學的架構套到東方的傳統之中。重視西方而輕視東方一直都是現代學術界的通病,似乎只有西方的哲思才是真的可以稱得上是科學的論述。然後,在每一篇論文中,試圖找尋一個方法來套用。研究者徹底地被理論所用,然後焦急的想要讓文本能夠完全密合在理論中。這是非常悲哀的現象,卻也是真實的現況。
所以,我覺得談論文章可以有各種方式,因為思維是最重要的。但是,要不要把這套思維當成金科玉律,就要看讀者怎麼回到文本和時代,使用第一手資料和作者對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