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日 星期四

《乩童警探:偏心的死刑犯》試讀

     科學與玄學似乎都被世人認為是兩個信仰的端點,然而硬是要將宇宙分類、歸類的方式原本就是武斷的選擇。所以,在我還沒有看這本小說之前,對於將乩童和警察組合而成的類別我是帶著好奇而期待的心情來看待,因為我知道只有張國立能夠超越張國立,他筆下世界讓讀者可以看到不同的「越界」。我喜歡台灣本土風味的詮釋,也在作者的文字中感受到在地的親切感,因為警察和宮廟都是台灣當地的風景。

    警界在某個意義上來說代表著正義和法治,雖然現今的狀況不一定讓人對於司法會有十足的信心,但是對於基層拼命的員警,社會大眾還是有許多的期待。小說的主角被設定成一個「有故事的人」,離家多年的羅蟄,必須先學會面對自己,才能接近自己的心願,了結他接觸到的懸案。小說的時間線從死刑犯的執行開始,然後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判斷和反省所謂的真相和價值。



    滅門血案的兇手應該是罪大惡極、死有餘辜,然而和兇手比起來,被害者似乎也有著不乾淨的過往。要如何對待傷害自己的人?對於依附在林家的女人來說,那種終生逃不了的陰影和心理壓力,其實會消磨人性。假使人真的有生魂詛咒仇敵,那樣的怨怒應該遠比下毒傷害林家人更強烈。假使人能夠為自己討回公道,林家人遭受的折磨應該是難以計數。這也許不能只用因果報應來解釋,而是天道用另一種方式讓人警醒。

    「當場被打死的屍體,可是屍體沒當成屍體。」所以死刑犯已經伏法了?或者應該讓他死去活來後再死一次?如果死亡是一種救贖,活著不死是不是才算真正的懲罰?小說的野心很大,作者試圖要在這個故事中訴說關於警察過去身為乩身的經歷,還有埋下為何會被神明拋棄的謎團,加上警察和弟弟的親親糾葛,是不是單純因為兄弟間的妒忌?還有警察離家之後到底經歷了什麼會讓他再次重行?死刑犯所帶出來的人物,又似乎牽連著更大的局?所以從小說的敘述性來說是非常豐富的,而且作者駕馭文字的功力讓人能夠清楚的知道人物的心情和決斷,也能夠在細節性的描述中看見人的掙扎和苦痛。

    我很希望能夠續把三部曲看完,因為嚴格來說,警探和乩童才剛剛開始準備融合為一,只有真正接受了自己的一切,才有真正勇敢而堅定的力量。我期待羅蟄的成長,更期待他更成熟的解決懸疑的案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