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只開學三天,卻好像已經過了三個月,心裡的感受就是純粹的厭煩和疲憊,因為無論自己怎麼調適,身體的焦慮和壓力實在不能騙人。開學前幾天就感冒了,一直持續到現在,雖然不算嚴重可以正常上班,可是面對一堆表格研習表單申請書回條通知單訊息,還是消耗了許多寶貴的能量。
在這麼忙碌又不舒服的狀態下,又看到所謂的狗屁研究成果,讓人齒冷。這已經不是第一次被政府機構背刺,也不能是最後一次的捅刀,反正隔一陣子就是換個說法再衝績效。什麼流行就要求基層要衝到某個程度,只可惜高層可能不清楚,在一大堆雞肋研習的背後,就只是某些團體和講師的產業鏈。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職場上最怕的就是明明無能卻又裝懂的長官,出一張嘴下指導棋,卻連最基礎的ABC都不懂。我不排斥學習新的資訊,我也很常使用AI,不過我厭惡的是渲染焦慮,明明只是山上苗,站在高處就自以為能對松柏「指指點點」。使用工具的前提是需要這種處理事情的方式,可是,偉大的塔裡人,是否不知道大考還是要人工產出,不能攜帶通訊設備入場。
日常有AI很方便,遇到事情就會想要學著使用。安排旅程、文章解讀、影片摘要、影視產出、命理解析、語言使用、生活疑難……這些活動都是課堂外的風景,何必要強硬的要求達標,甚至粗暴的指責基層沒有做好。如果真的想提升素質,那麼先把教育現場的課堂亂象處理好,然後才去談怎麼設計課程。
最好高層給出流程和指標,說清楚哪個章節、科目、年段、時間要明確用到AI。要用軟體,也請直接採購,不要讓基層總是為愛發電,也別列一堆不可用的app卻又無法產出像樣的工具。讓Ai做事太容易了,要讓科技輔助只要足夠的經費、專職的人員、適當的薪資。可是,最簡單的事情就是了最難達成的目標,因為還沒有人做出來,高層很難收割。
我常常上網找尋新的資訊,也會把所學用在生活中,與教學不一定相關,卻是我開心的泉源。從多元入學、翻轉、新課綱、素養、平板……開始,現在又疊床架屋的玩弄偷換概念。把教師當成血包,還怪素質越來越低下,不都是某些顏色養的團體營造的嗎?
有關係就沒關係,從某官能從性平查無不法全身而退就知道了,從某人一直吃「雞鴨飯」就知道了,從某些罪犯能逍遙法外就知道了,從某些官二代隻手遮天就知道了。因為事實擺在眼前,讓人更容易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無助。不過,我還是相信冥冥中自有公論,還是願意期待大同治世的到來。
研究都是假的,人們的感受才是真的。記一個不那麼美好的時代,等一個既遙遠又不會太遠的某某年代。
https://udn.com/news/story/6885/8977489?from=udn-catebreaknews_ch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