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山彰良《越境》試讀
第一次看到《流》的時候我驚艷於那些場景得活靈活現,再深入理解作家東山彰良的書寫背景之後,我深深的感動於他對於文字的操控,還有他願意書寫台灣的故事。因為對我來說「筆名」就是一種定位,將自己放在日文的系統中,卻寫出異域的事件,那不是獵奇、回憶或是想像,而是真的發自心靈吶喊的創作。那些虛實交替的場景,或許呈現的就是一種讓人心醉的文學空間。
越境,也許在某個意義上不只是跨越了國境,而是跨越了文化,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自我意識。台灣文學史上因為戰爭,有著跨越語言的一代。而現實的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多元混種是因為工作和家族。「認同」只有兩個字,但是卻必須用個體或群體的一生或是更漫長的歷程來定義。當我們認定自己是台灣人的時候,會有對於本土的驕傲和喜悅,因為我們不是熱情的歐美人,不是勇敢的香港人,不是隨性的東南亞,也不是集權的共產國家。認同自己是屬於哪一種族群的時候,是那麼的政治正確。但是,對一個作家來說,書寫的同時是可以跨越國界的。
東山彰良也曾陷於「香蕉人的悲哀」當中,其實,如果一個開放的文化體系,不一定要逼著別人選擇自己的族裔,然而,我們都活在選邊的時代,所以必須要給予「他者」一個交代。或許在讀者的界定中:台籍作家、華語語系、華夷風書寫、旅外創作者只是一個可替換的標籤,但是對於作家來說,書寫的初衷遠遠凌駕於身分的認同。談完嚴肅的認同後,讀者才能夠真的知道作家這一路走來的心境。
我喜歡東山彰良在書中對於自己家庭的描述,雖然不多,但是足以讓人感覺到溫度。外婆是秉性暴躁的女性,但是對孫子有著全然的愛。母親也盡可能地給予孩子溫柔和滿足,讓他能夠自在生活、旅行,完成自己的圓滿。我也喜歡作者對於早餐的執念:豆漿配燒餅油條的選擇,就是一種刻入靈魂的台味記憶。
書中有許多的章節是關於社會、生活、情愛的看法,也提到東山彰良對於自己書寫的認知。從一開始東山彰良承認自己沒有細看過傅柯,但是對於權力結構的展演又能夠在作品中展現。提到他看到一些靈魂裡蘊藏暴力的人是怎麼破壞世界的寧靜。他說出對性、同志的看法。對「女人是聽從心的生物,男人則是聽從靈魂的生物」的概念有自己的認知。但我最喜歡的卻是他「談論自由與擁有自由」的辯證,還有一職貫徹在作品中「仇恨是單純的,愛卻是複雜的」的信念。
看完這本書,還有看到書本後面附的李維英雄×東山彰良作家對談,讀者會更認識這個有趣的作家。希望他能夠繼續保持書寫的熱度,然後堅持不輟的書寫想要寫的題材,因為只有保有熱情才能夠不斷的展現不同時期的成長。
越境之後,也許會望見平原,也許還要攀爬另一座高山。但是當我們都還在行走,天涯海角都只是旅程中的一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