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7日 星期五

《空橋上的少年》試讀


《空橋上的少年》試讀

    其實我真的無法一次把蔡伯鑫《空橋上的少年》這本書看完,因為這是由精神科真人真事改編還有旅遊交織而成的小說,所以當我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的腦海裡就會有清晰的畫面,無論是關於家庭的暴力、感情的糾紛或是關於職場上的風風雨雨。而在我閱讀的過程中,一直想到書中的這些孩子所面臨的困境,也一直在反省自己的工作過程中是否太武斷的對待需要愛心和耐心關照的青年?這本書不只讓人反省自己的生活,也在看見壯遊的經歷時新生嚮往。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都有害怕的事情,我們也會害怕上班、節日以及鄰居的閒言閒語。然而,我們總是用強大的精神力和責任感告訴自己要撐住,也期許自己能夠在危難中淬煉出堅強的靈魂。然而,過得去的就是磨練,過不去的關卡就是創傷。我看到書中的拒學少年時,內心充滿了無限的心疼。

    因為我們都習慣把每個孩子丟到一個有人管教的空間──學校、安親班、補習班、營隊──然後我們就能心安理得的放下教養和陪伴的責任,然後我們會告訴自己因為工作和生活已經讓我們無力去管孩子,所以,整個社會都在鼓勵乖巧聽話的好寶寶,認為上學的義務教育是必須要徹底落實的。當然,我們肯定了政府的美意,可是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符合程人所構築出來的框架的。

    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成人的情緒也跟著焦躁、暴怒,最後甚至變成暴力相向,然而我們都知道,問題始終沒有解決,只是留下更多的問題和困境,也讓原本已經不容易放鬆的心靈再次的封閉。

    家庭中的情緒勒索,或是長對們的「為你好」、「聽我的」,最後只會讓人處在緊繃的狀態。傳統的社會總是讚揚溫良恭儉讓,青春期的過程的叛逆或反思,最後都會被所謂的「成長」、「長大」壓抑。沒有真正解決心裡問題的人,無論到了幾歲,其實也只是被年歲吹脹的嬰兒。

    我們都希望有人可以接住下墜的自己,也都渴望能夠被理解,不是高高在上的包容,而是真的感同身受的知曉事件發生時的痛楚或無奈。我在青少年時期也經歷過很掙扎的階段,不是不幸福,也不是感情問題,就純粹是和自己「過不去」,對自我價值產生懷疑。到了工作後,每一天也都在起床瞬間時充滿了無力,其實也不是不想工作,只是不想要面對每天都需要升級的挑戰。對於還在努力接決的婚姻問題,也覺得社會犯法律相當的不公平。看到電視上的亂象心煩,覺得這根本是對於下一代的反教育……可是,我已經不再是少年了,我也忘記自己當時是怎麼從橋的一端到另外一端,我只知道如果讓我重新選擇,回到過去,我會擁抱年幼的自己、青年的自己,然後告訴她:妳可以不要那麼辛苦的!

    十幾二十歲時,我最喜歡的交通工具是火車,因為在在旅行的過程中,我可以從窗外看到不同的的地景,也能夠在突然想停下來到一個全新的點的時候就勇敢的下車冒險。可是到了三十幾歲後,我習慣自己開著車漫遊,我不追求去很多景點和國家打卡,我只是想要安靜的呼吸和冥想。偶爾想起了自己能做的、偶爾想到了自己缺失的,有時候買個伴手禮,有時候停在路邊喝杯飲料,有時候帶著媽媽和女兒同行,有很多時候我都感謝身邊還有人為我加油,或還願意和我鬧脾氣。

    其實我也和書中主角們一樣有自己的執念,也有很解不開的結。可是當我發現有很多的麻煩時,我不想把自己綁的那麼緊,我渴望能夠放鬆一點,讓時間和空間給自己一些選擇的機會。所以,我並不覺得十幾歲的青年就應該要老成,讓每個年紀的人都能夠有自己的任性,也讓每個個體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發聲。社會的眼光太可怕,所以我希望自己不要用批判的視角去看待和我不一樣的人,然後也希望別人看像我的時候可以溫柔而溫暖。

    這是一本能夠給人力量的小說,希望更多人能夠因為這本書得到啟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