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重要性
2025年6月23日 星期一
選擇的差異:評《全知讀者視角》(已棄追)
我心中大眾小說的奇幻白月光是Sebastian蝴蝶的《禁咒師》,縱然那時的世界和當下不同,我也經歷了許多事,可是隔一段時間我總是想要再翻閱一下書本,懷念那時邊看邊哭的純情熱血,同時慶幸自己這麼多年了,三觀沒有被扭曲毀壞。畢竟通俗的小說在某個程度上是俗世的,是爽的,是可以凌駕現實的律法。身為讀者,如果早知道書中人物的命運,或許我會嘗試改變些什麼,無論是天柱、地維、眾生、轉生,我都願意理解其中的奧秘,我想管理者之上的管理者,其實是慈悲的。
看了韓國翻譯小說《全知讀者視角》,總共十二集,很漫長的字數和旅程,很可怕的主線中的副本,副本以外的任務,回歸之後的憂鬱,滿坑滿谷的古今中外星座和直播。因為這是涉及遊戲和任務的劇情,也有大量的謎團和陰謀,加上主角團(金獨子集團)慢慢成形的過程,看了前三集時,覺得挺有趣的,從一開始在電車上的試煉,到後來不斷提升體力、武器、技能、寶物的時間,讓人耳目一新。
只是,在冗長的副本、副本的副本、現實和虛擬世界的交錯,涉及西方的宗教和星雲,也有印度中國和日本的傳說和神話,加上韓國本土的神祇和名人。更不用不用提神魔大亂鬥、改革起義翻身做主,操弄生死和金幣的玩家視人命如草芥,死而復生又死了好幾回合的輪迴,背後星座的選擇和附身,若有似無的情愫和熱烈滾滾的兄弟情,突然出現的母子親情線……到了最後,我也成為棄追者。
這個系列的野心很大,行文也很現代,或許作家要點出的地獄是人間,要尋求的救贖在未來。只是,我免強看到第七集之後,直接翻閱第十二集的開頭和後記,中間發生什麼已經不重要了。這不是《哈利波特》,不是《權力遊戲》,更不是《沙丘》,也不是《三體》,甚至連《儒道至聖》都不是,沒能讓我死心塌地的追著不放棄,只是疲憊的希望列車能順利的抵達目的地,讓想離開且該下車的人走掉。
我不是很能接受最後主角的阿凡達,雖然(51/49)的比例似乎要強調些什麼,但是一路站在全知的視角,卻又沒能救世的「黑手指」,還有一直強調容貌俊美的劉眾赫在他幾千次的回歸中,努力不懈的闖禍。這兩人沒有給我強強聯合的感受,只是讓人覺得一直在賣腐的邊緣試探。或許很多讀者吃這一套,喜歡不那麼完美的英雄,欣賞獨霸一方的強勢,追求千山我獨行不要解釋的瀟灑,可是,我不喜歡這種高高在上的「全知」,在原著小說《滅活法》的世界裡,故事太過複雜,棄追是剛好而已。
「全知讀者的視角」縱然不斷的學習,第四面牆的防禦很強大啊,鼻荊和後來譬喻的直播間很吸睛,可是就是算計的太精準,不像是拿到小說之後才知道幾乎每次的結果,反倒像早就等待在結局的守株待兔。很裝,很颯,很反英雄,越到後面的副本就越覺得這世界乾脆直接毀滅吧!
故事裡沒有很多同情,說得是強者的選擇,還有怎麼面對重複卻有微小變化的未來。女性的角色韓秀英、劉尚雅、鄭熙媛、李智慧、李雪花、申流承……都是有故事的背景板,她們在這個世界裡成長、毀滅,繼續活在主角的支配和算計當中。不過,這也是她們的選擇。成為戰士,變成輔助,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想起那個做出決定的時刻。慢慢變強的李吉永、李賢誠,慢慢變好的孔弼斗,慢慢變勇敢的張夏景……都是因為還有期待還有夢。
可是,我並沒有那麼中二和感動,沒有無條件的接受故事的世界觀。當一個讀者最幸福的事情莫過於作者已死,之後經由閱讀詮釋的那些資料,都印證著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生命情調。或許,等到《全知讀者視角》電影上映之後,我會試著再去看看影像的呈現。也或許,我選擇不去看那個世界的風暴,隨緣就好,捻花微笑,心悅才好。
2025年6月20日 星期五
「以直報怨」就好:評我們與惡的距離2
有人說看完《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後會支持廢死,會理解在生活中有很多人是身不由己的,是無法控制的,是需要法外開恩的。可是當我看完之後,我依然「同情但不理解」精神病患的世界,並且我認為無論是什麼樣的狀況,不管是身體裡的哪一個人格犯罪,不論是患者聽到誰在他耳邊說什麼,還是要接受法律的制裁,為自己的行為,還有對受害者及其親屬交代。
從與惡1到現在已經又過去幾年了,社會還是一樣的混亂,精神病犯罪(思覺失調)、無差別攻擊、殺警、連續殺人、傷害幼兒、欺凌少男少女‧‧‧‧‧‧跟之前沒有什麼不同。哦!或許還多了路怒症、虐嬰、詐騙!當法律不能讓一般人信任,那麼這些法令就只是文字而已。方便讓懂法的解讀,也方便讓不懂法的人放棄。審查公不公開是另一回事,可是怎麼決定這些人的罪責,是社會大眾想要看到的公平正義。
我「不喜歡」看與惡系列,因為太沉重、太累。從第一季的新聞界,到第二季的政治界,都是大同小異的混亂和委屈。有人死亡,有很多人因為別人的無知死亡,有家庭因此破碎,犯罪有很多背後的原因,罪犯有許多無奈的背景,犯罪的家屬有自己的地獄,受害者家屬幾乎都陷在當下的情境走不去。為什麼是我?為什麼那些人不去死?憑什麼他們還可以活著?
我可以理解第二季的開頭,身兼精神科醫生和受害者家屬的角色,試圖殺掉犯人的心情。我不認為殺人是對的,所以我還是堅持殺人者要在法律的支持之下償命。我不太會即時的追《與惡2》這部戲,因為那會破壞一整天的好心情。演員都恰如其分地展現角色的人格,因此在這麼雷同現實的狀況下,那些或許真正發生過的案件,讓人更覺得難受、無奈。
政治是很黑暗的,精神科是很累的,家族糾葛的千絲萬縷是難以理清的,人物的關係是複雜的,不管上一代下一代的選擇都是讓觀眾窒息的。與其說這些角色都是被迫的、不得已的,不如說他們在「當下」都做了對自己最好的選擇,因此就應該承擔那些代價和責任。我不是很想看到那些無病呻吟,都是家族、別人、親人逼我的,所以我才會反抗,所以我才會做錯事。
誠實點來說吧!我們都是先評估過事情的嚴重性,然後才踩進那個漩渦。或許我這樣說很殘忍,但是,很多時候可憐不幸的人,是令人討厭的。因為自怨自艾像病毒一樣,會侵蝕周邊的人。當人們習慣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別人都可以來踩上一腳。窗子破了,然後牆就會倒了,再來裡面就一點都不安全了。人也是一樣,一開始被試探的時候沒有反擊,之後就會變成箭靶,讓人玩鬧取樂。
或許,《與惡2》還有要幫精神病患者說些什麼,可是在那之前,我想先關注那些偏正常的人們怎麼一步一步的、突然的被剝奪生活中的幸福和光。「以直報怨」就好,以德報怨的聖父和聖母,請自己靠近惡,不要只有喊口號讓人原諒。每個人都要學會為自己負責,這一輩子只來這一次,該為自己好好活一次。至於那些阻礙別人幸福的人,就該懲罰與規訓,別只淨談「人權」,卻忘了人權該用在多數的、無害的、安分守己的人身上。至於那些惡馬,就讓惡人、惡法來馴服吧!
2025年6月17日 星期二
清醒
人不會突然變壞,只會在瞬間崩壞。信任和熱情也是,絕對不是一下子就急凍,而是在長久的環境當中慢慢的被消耗,還有殘忍的被磨損,那些看起來冷下來的人,其實是經過長久的傷害,最後用不是很體面的方式拒絕了與他者的互動。人在想不通時才會內耗,一旦什麼都不在乎也不想要了,才是真正的強大。
開過了期末的一些工作會議之後,表明了我的立場,當然得不到回應以後,突然間就冷靜下來。不過因為心情還是非常差,回家後和家人討論過後,微失眠之後,終於找到新的路線。早上醒的很早,思緒卻雜而不亂。安靜離職已然被迫發生,那麼我就合理的不需要多餘的走心。硬要別人付出、義務、責任制,那麼我只能保證我會簽到,但是別跟我談質量和細節。
既然無法被尊重,連問意願的表單或是禮貌的詢問都沒有,只要求配合的話。那麼一切就按照規定來做吧!所有的事情都交給該負責的人處理吧!一個地方的上限不是那些有道德有能力的人來決定的,在底下的拉力有多大,才真正讓最後的結果變成後來外人看到的樣子。
所有事情都最低限度配合,沒有主動被告知的,就當作裝作不知道就好。最後會怎麼樣都與我無關,該刪除封鎖的資訊和好友都快要理清,不想要做的工作就不免強,自己都照顧不好,別硬是假裝還可以忍受。家人都希望我能換個地方工作,畢竟,我是真心對這份職業有著信念,但是我受夠了人情味和情勒。
突如其來的會議,說變就變的成果結報,語焉不詳的工作事項,被迫參與的紅白包,強迫中獎的寒暑假及假日營隊,直接排定的大考監考,有關係就沒關係的鐘點計算,配合某某的惡意排課,因人而異的規則,不清不楚的經費,走後門的當地耆老子弟……這都只是冰山一角,不過當這些事情同時發生,持續浸潤,總是讓人疲憊不堪。
當資源有限時,被犧牲的往往是最乖的那個,被忽略的總是最安靜的那群。可是,當多數人都是惡役,那些從不表態反抗甚至附和的立場,也著實令人失望。想不通的時候,我總是怪自己沒能去改變什麼。不過,決定放棄,試圖為自己找生路的時候,突然就發現該轉變轉念的其實是自己。只是工作而已,犯不著耗費所有氣力。
如果把生活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怨懟,那麼怎麼對得起真正值得我們欣賞的風景呢?從今往後,就只剩下我樂意配合的部分罷了!人生很長,所以,多留些精力享受它。吃飽、睡飽、身體好,先救自己,先愛自己,那麼往後的日子才能得到該有的美好。醒醒吧!醒了之後才知道原來都是庸人自擾之。
2025年6月16日 星期一
重補修
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台語家庭
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超瘋的歌手:評單依純〈李白〉
知道歌手單依純是因為她翻唱〈永不失聯的愛〉,原版的男聲雖然好聽,但是讓我想一聽再聽的卻是單依純版,就算持續循環了一個多小時,還是意猶未盡,能讓人投入在歌詞情境當中。知道她要上歌手2025,我是非常期待的,因為我想聽現場的聲線和修音之後有沒有太大落差,也想看看這個二十多歲的女孩還要帶來多少驚喜。果然,在她前幾期的演出中,很穩很認真,可塑性超強,讓人享受了新的編曲和情感。
不過,總有一些自以為是的酸民挑事,說她沒有亮點,說她學王菲,說她該怎樣怎樣!甚至還要拉踩其他人,營造她是資本的假象。其實,觀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歌手唱的如何也是明明白白的,好或不好是「公評」很難靠著帶風向來左右。
賽前大家都覺得是傳奇的林志炫,在真正唱過兩期之後被淘汰了,不是拿到劇本的問題,也沒有委屈,縱然為了節目控出了檔期,可是表現不如預期而出局,不冤。畢竟,第一期的歌難聽,第二期也沒有亮點,比演唱會和其他音綜節目的呈現還要差很多。一輪遊被淘汰的范瑋琪,也是真的唱的很失水準,不只聲音在抖,連自己的歌都能唱得非常不熟,這無法讓人信服她的實力。
我是歌手請來了外國的歌王、歌后,有流量明星、嘻哈歌手、民謠風團體,有美聲也有爆發力,有很抽象的也有炒冷飯的,但不管如何,敢接這個活的都是「好漢」。實力先放一邊,膽量以經贏過大部分的人。而單依純這一次選擇的〈李白〉,不只是用歌曲回應網路,也真的在享受當一個歌手的挑戰。
先聽聽她的歌吧!別跟著網路說什麼改編的不好,也別說什麼報復李榮皓當年沒有在選秀節目當中選她。單依純就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唱好這首歌,也把這首歌唱得很好聽。每個人心中的〈李白〉都不同,原唱李榮皓唱的是迷弟的瀟灑,而單依純這次改編的是屬於二十多歲女孩的「瘋感」。她好自在、隨興、大方,但是她又把每個字唱在音準上,平靜的發瘋,跟所有質疑她的人說著:「別管我」。
我好喜歡這首歌的「氣」,它結合了電玩的現代和原版的歌詞,「我本是輔助,今晚來打野」的陳述,淡淡的切入歌曲。再來用接近吟唱的方式說著:「如何呢?又能怎?」別人說的是那樣,可是我們不一定要買帳。區區三萬天,不好好的玩一場,就辜負了這難得的機會。每一種嘗試都是成長的可能,來鬧的,來亂的,來玩的!那又怎樣?就是享受那種被別人討厭卻又無法被威脅的跩樣。
就是這種抒情搖滾,就是這樣的瘋狂吶喊,就是這款的瘋狂嘶吼,讓原來歌詞的「多麼聽話」變成是溫和的控訴。世俗的眼光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責怪,常有人情緒勒索的慷他人之慨,要人大愛包容的勸告著別人放下。所以,用魔法打敗魔法,你說我不夠乖嗎?那我就瘋給大夥瞧瞧,這就是屬於單依純個人的李白。要是能重來,不如一開始就發瘋,至少活的特別快樂。
推薦這首魔性的歌給大家,若是啜飲狂泉之後還能知道自己方向的,就跟著狂歌狂舞吧!試試又能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wpqk6kBauE
【歌手2025·純享】 #單依純 《李白》唱出自己的魂 很“瘋”很灑脫! |《歌手2025》| SINGER 2025|MangoTV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評 不可能的任務:最終清算
2025年6月6日 星期五
評《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一○八課綱中的文化缺席》
認識一個人的思想,了解一個人的態度,不只要看她說了什麼,還要看她怎麼做。批判新課綱新聞裡的區老師,或是到對岸演說的區老師都是同一個。不管站在本土、愛台灣的敵對陣營怎麼否定她的一切,旁人要理解她的思維,從文字裡才能真正的理解。從歐桂枝老師頂著風浪的作品《課本中消失的文學生命與千古追求:一○八課綱中的文化缺席》當中,我突然更理解她的做法,也仔細的思考生活中的「政治正確」、「轉型正義」。
大眾認定的純文學(尤其是文學獎那一掛)是美文,是生活中的吉光片羽,是那些看不太懂用拼貼跳接交錯的方式呈現的畫面以及意識流,再加上內心扭曲、紊亂、黑暗的辯證,讓人即使拆解了幾萬字,還是無法真正的看懂故事的內容。這本書是非典型的美文,因為這本書裡除了古文還有經濟、政治、文化的核心價值。以談論文學的方式來說,這本書並不那麼的「純粹」,畢竟這是一本對當下新課綱提出反對意見的書籍,並且用中華傳統的思維介紹曾經出現在舊課本的文章以及關於仁、義、君子、正道的剖析。在第二部分身心安頓的生命追求裡,讀者可以理解區老師堅持的是什麼,為什麼義憤填膺的怒斥無恥課綱。
讀古文不是要我們用幾千年前的鑰匙來開現代的鎖,而是讓我們知道原來曾經被拿來保護重要東西的工具怎麼樣慢慢的演化、改變、提升,又怎麼被汰除或是留存。古文並非只是糟粕,只是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表現方式。那些文字背後不完全都是封建,它們被記錄下來,讓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生命情調和生活。
第一部分寫那些漸漸消失的文學大家:「王羲之〈蘭亭集序〉、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范仲淹〈岳陽樓記〉、不讀歷史不懂辛棄疾、顧炎武〈廉恥〉、連橫〈台灣通史序〉」。在我不厭其煩的列出這些篇目時,我的心無法遏止的同頻共振,因為這是我在十幾歲時讀過的課文,也是我至今仍然放在心裏的文字。
或許這些作家都不那麼完美和成功,他們是政治邊緣人、是政爭失敗者、是被投閒置散的魯蛇、是被眾多詩社除名的投機者,可是那又如何?
我從蘭亭集序看到了活在當下的昂揚,讀懂靜躁不同的特質,理清永恆和剎那的價值。我在西山的投射裡感受到對於生活的不甘和吶喊,從平凡的山水裡看到心凝形釋的靈魂。我在岳陽樓讀到了仁人的胸襟和抱負,在功名利祿、小我憂患的取捨中,他選擇把眼光放在不能發聲的庶民身上。在被猜忌的武將和匪區投誠者的框架下,他依然醉裡挑燈看劍。不肯剃髮妥協的老頭,倔強的把讀書筆記寫了一生。
或許這麼說一定會被出征,不過就文學批評的角度來看,〈台灣通史序〉的高度、邏輯、遠景、文字、文氣和價值都遠勝目前在新課綱裡的幾篇台灣文學大作。同樣是台灣的書寫,日治時期的文人有著不一樣的選擇。連橫用他的方式留下了關於台灣的紀錄,縱然也有錯誤也有缺漏也有主觀偏見,然而他還記得「種性」。或許他的民族性認同是沿炎黃子孫,但是他也愛著婆娑之洋、美麗之島。
這些好文只能放在補充文選裡,而沒辦法進入官方的選文。從早期四十篇建議閱讀,到三十古文,到精挑細選的十五篇,其實不是文白的問題,只是去中國化和想擺脫中華文化的手段。表面上說的是轉型正義、去除霸權,正如積極的推動磨滅中正路,本土語繼續塞到每週結束當中,用雙語和國際接軌。只要把來時路抹除,就能斷裂和對岸的聯繫嗎?只要否定自己的語言文字,就能用另一套拼音系統來建構薄弱的自尊嗎?只要顏色對了,就不用管美感和價值了嗎?
似乎是這樣沒錯。在某些人的同溫層裡,只認定台語客語族語才是溝通方式,饒舌歌詞「玻璃睪丸」才能要到飯,顏色不對就身敗名裂的世界。所以想批評這些堅持傳統價值的人之前,至少先讀讀書,或者先看看區老師本書的再刷後記。 「書寫是體現抗爭精神的多元形式之一。」(192)她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於政策的不滿,溫柔且堅定的認為「人心不死,文化不滅,光明永遠在望」。
我也相信,有光。
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工傷治療中
大部分高三終於畢業了!喜大普奔!遺留下來一些還在補學分的,也算是被集中管理,沒有侵擾到辦公的空間。困擾了三年的沒禮貌背後靈終於終於終於消失了!一直以自己有靠山而作威作福的怪物終於終於終於離開了!有些人的存在就是困擾,因為他們總是活在自己的王國裡。有畢業班的導師迫不及待的把頭髮剪短,有直接請假出外散心的,還有在辦公室跳躍的‧‧‧‧‧‧沒有親自來到凡間,是不會知道為什麼送走一批人會讓校園變得安全。
從預演開始我就有意識的在保護自己的耳朵,因為畢業前的那一大段時間,我都一直帶著耳機,因此聽力的確有些受損。這是不用到醫院檢查就能夠自己感知到的不舒服,對於聲音的辨識度可感的下降。因此我盡量不使用耳機想讓耳朵休息,典禮那天在禮堂門口發現音量實在太大,我當下決定就請假離開。不想忍,也沒必要忍!畢竟自己的身體自己心疼就行,不要自我感動的硬是吃苦受難,人,可以活得自在一點。
雖然高三願離後我還有課程,但能自在的在辦公室備課、休息、放鬆、思考,我覺得已經達到了工作的最基本要求。該處理的課程、該參加的研習、該開的會議、該晤談的學生,都正常的在軌道上運作,抽空連繫家長,做好輔導紀錄,陪伴導生午休。日子很平和的過,有多一些的空堂,才能真的讓老師有餘裕處理事務。不要有太多的班級,才能把心力放在該專注的項目上。
工作了許久,會發現全心全意的做牛做馬並不實際,留著一口氣過日子很可悲。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能照顧好真正重要的人,能用賺到的錢享受生命,那才是最重要的課題啊!
這禮拜還有園遊會,一定會吵翻天,我已經在思考要逃到哪邊才能有一方清淨之地。我想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噪音量只是正常的社交就讓他受不了,如果來到現代,我想他不會留在當地,而是會夾著尾巴遠離那些搖髒話、滾樂、吶喊、奇葩詭異饒舌,畢竟,覺得被干擾只是心情,但是聽力和心靈受損是不可挽回的工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