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真的「痛」:評陳雪《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蔡崇達《皮囊》、李欣倫《以我為器》

文學總是被認定有療癒的功效,也總是讓人感覺到書寫之後能夠從極端的痛感中得到新生。但是把自己的過去挖出來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把自身的脆弱呈現出來也是需要很多的力量。並不是每個人都願意把自己最醜陋不堪的一面攤在陽光下被檢視,也不是每個人的心臟都強大到能夠讓與自己無關的人對著自己指指點點。
 
 
    我讀陳雪《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看到了是一個掙扎在認同和愛戀的靈魂,在那些部段的碰撞和試探中,深深的傷過,狠狠的被折磨,不斷的在夢魘中被吞噬然。然而那些青澀的少年到務實的社會化階段都只是年齡的增長,最後讓自己終於成為一個人的關鍵,其實是來自於伴侶的包容和自身傷口的癒合。
 
 
    蔡崇達的《皮囊》說著一個很實際又很疏離的故事,有時候感覺文字確實的在掏心掏肺的傷痛,有時候又覺得那只是事不關己的旁白。我最感到震撼的段落是關於母親買了老鼠藥嘗試要一起毀滅的段落,我最感到心疼地是在病榻上拖累全家的父親的心境。不是每個人都能夠活的自在快樂,我們為了責任總是需要過多的妥協,為了別人總背負著許多的悲傷。但是當自己走過那段歷程,回首那些殘破不堪的過往,或許比較能夠平靜地看待那一些不平靜的歲月。
 
 
    而李欣倫的《以我為器》是這三本書中最溫和的作品,當藥罐子成長成一個母親,我們都能夠理解為母則強之後的改變。然而在成為母親之前,我們始終都只是渴愛、渴親的人,也只單純的希望能夠獲得溫柔的呵護和照料。在那幾個月的變化歷程中,那些很文青、文藝的文字並無法掩蓋生命急遽的轉彎,當生活開始有了一個人、兩個人、三個人的陪伴,那就是無法逆轉的歷程。
 
 
    我在這三本書中讀到了不同族群、性別、性格、價值觀的碰撞,但是在這些看似不同的吶喊中,我感受到的是每個人面對生命的堅強。痛是一種感受,當我們徹底地感受到疼痛的時候,其實是一中很深層的反思。只是有些人選擇淡化,有些人願意掙扎,有些人可以和解共生。而痛的感受無法量化,我們也只能在那些片段和畫面中抽絲剝繭,體會到高樓的跳躍、死亡的侵襲、倫理的拉扯和致命的誘惑。有些人活的玩世不恭又隨興但是心中的裂痕無法彌補,有些人嚴肅的面對人生,但是命運卻殘忍的扭曲正經的選擇。
 
 
    我們都曾經認真的對待過自己或這個世界,也確實被整個社會的體制傷過,甚至曾經承受過許多無的放矢的謾罵。可是,我們都沒有放棄,都在傷痕血淚中掙扎著前進,也試圖在一路的荊棘中留下一些溫度和痕跡。所以,認真地感受那些滋味吧!我們都是會痛的人,我們都疼惜會痛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