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帶走她》試讀
蕾貝卡‧德雷克Rebecca Drake的《是誰帶走她》是一個令人「絕望」的故事!在我看到簡介時就覺得非常痛苦的故事,因為這種失嬰的題材是一個母親最大的傷害。不管是孩子的疾病或傷痕都已經讓母者無限自責,遑論一個孩子就這樣在生活中消失。那種空間中無法感知孩子消息的窒息是生不如死的活著。
唐傳奇中的〈杜子春〉藉由能捨棄名利富貴財富誘惑,能忘卻塵緣愛恨好惡考驗,能忍受疼痛折磨酷刑……以及世間種種糾結無告的痛苦,但最後不能成就道業的關卡就在於無法捨棄母親和孩子之間的情緣。年輕時我一直無法真切地體會那種情緒,直到後來我當了母親,經歷了許多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我才確實地體會到孩子是一種怎麼樣的寶貝。
對於母親來說,有什麼比自己的孩子還要令人更珍惜的存在。如果必須用什麼來換取孩子的平安和健康,我相信大多數的母親都願意犧牲自己。如果可以知道孩子的消息,縱然知道是拐騙狡詐的非科學性靈媒也願意試著接受。那就是母者的非理性!愛孩子又罵孩子,教孩子又疼孩子,只要有人敢於傷害自己的孩子,勢必奮起戰鬥的魔性。
我覺得書中最讓人心碎的是在女主角失去女兒的時候,很多人都懷疑她是否自導自演了這齣狗血劇,並且挖出她的兒子猝死的過往,順帶調查出她的丈夫還有外遇。重磅的傷害砸在女主角身上那是一種天崩地裂的感覺吧!原本以為至少還在身邊的戰友,竟然在測謊中被揭露了說謊的事實!原本就煩躁的心情還要被婆家、媒體、大眾檢視,其實沒有人願意惡事發生,但是當事不關己的時候,我們總能殘忍的評論所有的細節。
生育和養育其實是可以分開來看的,雖然懷胎是一個非常辛苦而危險的歷程,但是,其後的教養和陪伴是比血緣更重要的羈絆。故事中的小女孩雖然在敘述中有點孤僻和自我,但那就是孩子本來(早期)的性格,可是當母親給予很多的愛和照顧,事情會慢慢變好。如果不是愛,怎麼能在最初就發現身上微乎其微的針孔?如果不是愛,怎麼能在疑似找到屍體的時候硬要親自確認那個答案?如果不是愛,怎麼能判斷身體中細小的凹陷和特別?如果不是愛,怎麼能讓孩子在被擄走後還是想著有點嚴格但疼愛自己的媽咪?
在故事中的那些日子,對於和孩子分離的母親來說都是地獄。因為自責也因為擔心,因為害怕也因為無助,沒有人能夠清楚地說出那種折磨,那不只是孩子出門上學或夏令營的分焦慮,也不是孩子成長後的離巢,那是一隻還不能自立的小獸被丟棄原野的酷刑。對於小孩來說,最壞的狀況或許在母親的懷抱外失去心跳呼吸,但是,對於母親來說,不管生死都是生生世世的牽掛。
其實我一開始已經做好故事中的孩子將被撕票、誤殺、虐待的準備,也已經給自己打了無數的強心針,告訴自己如果讀到預想的情節,一定不能哭。然而在知道兇手的過去後,在那些曾經的「日記」穿針引線之下,我又稍微能夠理解關於失去女兒母親的復仇心切。其罪當誅,但其情可憫!
閱讀這個故事後,我覺得所有的源頭都來自對感情的背叛,其實我非常反對那種「在愛情中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的悖論。因為,雖然動心是難以管束的,但是至少應該發乎情止乎禮。如果知道自己真的深愛著別人,或者習慣性的出軌,那麼至少應該讓自己隔絕在婚姻之外,愛情可以讓人遊戲人間,但是婚姻和家庭是一種責任和束縛。對於後來作者將禍根清除之後,我覺得書中的世界清新了起來,雖然有些人不見得是壞人,但是就是那種偽裝成君子的面具才讓人作噁。
後來,很多事情回到正軌,還算是一個幸福的結局!縱然許多事情已經不同了,但是我們至少知道這個世界還是有值得期待的事情。願天下的母親,都不必承受這種分開的痛,也願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健康平安的長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