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墜落之前》試讀
願意閱讀這本書是因為文案的這幾句話打動了我:
「或許,你所認為的巧合,其實都不是巧合。因為偶然加上偶然,就會成為必然。」
在生活中我們遇過太多關於命中注定的宿命論,也嘗試用很積極的態度試圖打破既定的藩籬,可是鋪天蓋地的星座、面相、風水、八字、姓名學老師們試圖用很科學的方式告訴你:「沒錯!就是你!因為你的命格,所以……」我不知道有沒有人真的是所謂的災難體質,我只知道那些最後成為必然的,也許都很難再回頭驗證。
諾亞.霍利 Noah Hawley的《墜落之前》帶給讀者一種回顧的恐懼,在我閱讀這本書的時候,剛好《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不幸勘景墜機,我多希望現實中的狀況能夠像小說裡有生還者。很不幸的,這則新聞就是突然的悲劇。能在高中的災難倖存,不能說是幸運或不幸,因為活著的和失去的都必須面對許多不同的考驗,但是這不是遊戲裡的任務系統,不會讓我們有權利選擇支線任務,我們最大的決定權就是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面對。
這個故事的人物很多,但是其實影響這個故事的人只有最與這個事件無關的人!無辜牽累別人的「兇手」,有自己做決定的背景和原因,但是這種無差別的攻擊,更顯得那些小情小愛的幼稚和低廉。或許飛機上原有的乘客有各自的愛恨情仇,也有自己必須要面對的職涯、生涯風暴,偶然進入機艙的人也有自己本身的情感和傷痛,但是,在這一趟旅程中倖存的竟然只是兩個不相干的人─沒沒無聞的畫家史高與媒體大亨家族的四歲男孩JJ,曾經相濡以沫的關係,或者是一起經歷苦難的過程,都是一種超越血緣的羈絆。
對於幸運中大獎的彩票,或許我們會覺得開心。但是如果莫名繼承龐大的遺產,難保我們不會產生歪斜的念頭。一夕致富後應該怎麼運用這些金錢,是公平公正的運用在遺族的身上,還是假借照顧之名行揮霍的事實?到底應該和這個倖存的有錢孩子一起吃便宜的餐點,還是專款專用的給予一如往常的消費水平?這些看起來很困難的問題其實並不困難,因為我們都只是讀者不需要面對,我們只能看書中的善良姨媽和覺得應該要恣意享受大獎的姨丈拉扯掙扎。
媒體的嗜血已經是無需抗辯的事實,因為追求畫面的驚悚、題材的怪異,或者是增加點擊率收視率的需求,讓整個新聞變得比肥皂劇還荒謬,甚至斷章取義的傷害一些無辜的「嫌疑犯」。有人開玩笑地說:「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但是我們的世界為何會變成這樣殘酷而失去同情的,新聞媒體網路都推了一把!因為喜歡爆料的第一手資訊,所以開始看圖說故事。因為喜歡鍵盤法官的審理,所以開始先入為主。因為喜歡自以為正義的酸人,所以用詞刻薄。
在媒體的眼中災難倖存的機率微乎其微,但是在災難前的所作所為就會被拿來穿鑿附會。那些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包含跟拍、竊聽、包圍、訪問……沒有什麼人在意真相。我們只想看熱鬧,指幻想著那些剛剛好的巧合是被推理出來的犯罪動機及「真相」。在中國文學史中,《錯斬崔寧》(十五貫)是一個因為巧合而使一對善良的無辜男女被主觀意識毀滅的冤案。如果沒有抽絲剝繭的斷案,很多的罪行似乎都只是屈打成招、講求績效的呈現。那真的是一種考驗人性的在難!不!不要去考驗人性!因為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到底有多邪惡!
人們有知的權利,人們也有不知的權利。其實我真的不想要在電視的螢幕各個角落看到無法停止的跑馬燈,也不希望多如牛毛的訊息及焦點新聞,更不關心偶像到底和誰上床分手又復合。可是我們被強播的灌輸這樣的「資訊」,然後也跟著猜測那些新聞背後的真真假假。
每個人都有傷痛,用不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的人生,畫著災難的現場是一種治療,到育幼院養老院當志工也是一種治療,積極地重新啟動自己剩餘的人生也是,沉溺在傷痛當中也是。電視劇《花甲少年轉大人》第三集中有一幕讓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四嬸終於爆氣向四叔怒吼,控訴他十多年來沉浸在失去礙子的悲痛中,卻忽略人生需要繼續推進的事實。往前走,需要力量,但停下來,也需要力量。所以我們這些旁觀者,不需要判斷對錯是非,只要給予尊重和祝福。時間久了,或許就能夠慢慢地走出來。如果真的無法走出來,那麼就只能陪伴和理解。
墜落之前,也許主角們都有自己幸或不幸的人生。但墜落之後,都一樣!一樣的時間,一樣的空間,一樣不一樣的不一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