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法律系的名譽教授黃榮堅這次不和讀者談法律,而是用自身的行動向大眾展示了生命的寬度。他透過32次化療的中的所思所感,告訴讀者人的心靈自由可以超越肉體的桎梏,也用簡單淺顯直白的文字,展示了思維和身體的實況。讀著他的經歷,不只能夠理解他努力的「活著」,更能體會到他珍惜還能反思感受身體和心智的遠征。
看著他理性與感性兼具的紀錄,彷彿也一起走過了一段精彩的旅程。普布里烏斯的名句:「發生在一個人身上的事,有可能發生在所有人身上。」藉由這本書的紀錄,我似乎看到了有尊嚴的、有選擇的、有力量的生命關懷。我還看到作者對於台灣的醫療體系當中盡力協助病患的每個環節,發自內心的感恩。作者沒有怨天尤人,沒有硬灌的心靈雞湯,只有誠實的回望過去、感受當下、期許未來。
書中寫出作者如何看待生死、要用什麼方式活下去,也寫治療的過程、家人的陪伴,還有最讓人動容的是對於生命流失的反饋。這些細項很真實,真實的「殘忍」。經歷過家人的罹癌,讓我更懂得含著眼淚、帶著微笑的反差。兩年前我的阿姨罹癌,看著她在這段歷程裡的緊張惶恐,感到她對於生命無常的茫然無措,承受她時好時壞大悲大喜的情緒,同時也在不斷的調整自己面對病人的心態和應答。其實很辛苦,看著親人生病又無法給予幫助的時候,自己彷彿也被無力感籠罩。其實很慶幸,雖然家人正在和病魔戰鬥,可是終究還能夠和對方互動。其實很失落,總覺得沒能夠多做些什麼,不能讓家人吃得更好、玩得更多、享受生活。可是我知道最後這一條路是每個人都要自己走過的幽徑,沒有人能夠陪伴。只能夠藉由宗教的力量,多少給予信心和支持,希望能夠無有恐怖、遠離顛倒。
因此在看《我32次的化療,與吃喝玩樂》這本書時,我讀到了一另外一種可能。這段化療的歷程似乎和醫學無關,而是哲學的、超越科學的美學。作者能聯想到許多電影、歌曲,能真切的行走在台灣的各個土地上,還能夠吃個痛快,與家人、朋友聚餐,用自己的身體感受這個世界,這是非常勇敢又超越的姿態。當黃榮堅啟動獨行模式的時候,一個人面對自己和內在的對話,他和家人一起踏查美景美食時,又能夠把眼光看向靈魂之外,與他人締結良善的互動。用哲理的角度抽離思考人到底是喜歡「從熱鬧走到安靜」或「從安靜走到熱鬧」?抑或人們想要的僅僅是無論繁華或寧靜都能甘之如飴的所在。
知道罹癌的化療過程不算痛苦,但是疑似復發的「預防性治療」是很煎熬的忐忑,在未知的命運之前,所有的頭銜、驕傲、自尊、信仰都會重整,只剩下對於命運和茫然的叩問。在最後有沒有「遺憾」,或許每個人的答案都不同,只是如果可以做得更好,走得更遠,可能是另一種奇蹟。作者說:「對於人生艱難,人最後的一條路就是選擇放走痛苦」(p.53)讓美好的記憶和事物留下來,不只是留給身旁的人,也是再次的告訴自己:我來過,不虛此行。
影響人生的小小的決定,小小時刻,就是讓我們在每一條岔路面前有自由的權力走到新的方向。選擇是多麼可貴的美好啊!我們能夠為了自己的決定復出,並且接受最後的結果,我們的每一次的決定,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享受、放棄、承擔,也在這些抉擇裡,我們不經意的昇華或者通關。吃不下的時候怎麼辦?想要結束的時候怎麼選?害怕的時候怎麼躲?身體上直接承受副作用的不舒服,會讓人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死亡和重生的輪迴。包括運動、吃水果、吃素,都不是喜不喜歡的問題,而是為了身體必須調整的必然。但為了延續生命而不愉快,那麼所做的一切又有什麼意義?當肉體的痛引起心理也跟著痛,這是最無解的課題。這麼難的問題,就是誰也沒辦法回答出來的「沒道理」。
我很喜歡作者說的:「所謂一個人變了,指的應該是一個人的本質改變了,而不僅僅是形式上的改變。」(p.245)經過一些事情之後,我們才能知道自己的極限,也真正的思考自己需要什麼,可以放棄什麼。人從出生開始,就一直在做加法,累積年歲、學識、朋友、財富、經歷……,然後等到某一個極點,開始把這些所得還回去,質本潔來還潔去,一片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如果說人生中的考驗,是讓人學會遺忘的魔法,那麼一步一步走向答案的過程,盡力的感受自己的苦,感受眾生的苦,才能懂得什麼是慈悲。
出發的意義是為了「回家」,生活的本質在生活之中。那麼我們應該趁著還可以的時候,感謝我們生活中的人事物。謝謝這些曾經來過的他者,願我們也是別人願意收藏在心尖的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