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魔詩社》試讀心得
許多優秀的偵探和奇幻故事將背景設定在歐美、日本、中國,或者原始的森林和大陸,在那些知名的景點中,奇詭瑰奇的、懾人心魂的冒險和穿梭,很自然的引起讀者的「感同身受」。不管在現實世界的自己是怎麼樣的狀態,打開書本之後,人人可以是哈利波特、少年pi、柯南、俠客。然而台派創作者們想藉由文學的創作和設定建立關於本土的野心,由自身的文字、地景入手,重新建構屬於台灣的寫實或魔幻世界,因此也開始關注本土的妖魔鬼怪和傳說,波西米鴨的《降魔詩社》,就是融合奇幻、鄉土、文學、收妖的小說。
本書是以阿罩霧的林家頂厝和下厝為核心的文學想像,文雅的展現文人的氣質,還有「看不見」的世界。作家書寫台中地名加上閩南語的聲口,櫟社文化圈的加持,當時《台灣日日新報》的點染,加上日本巡查和鄉土小民交織的生活氣息,「不該看見的怪異」讓台灣的傳說被重新賦予意義。
高中翰林版的國文課本曾收錄本書主角之一的林幼春詩作〈送蔡培火蔣渭水陳逢源三君之京〉,因此我在書本上看到的是林幼春中老年的思維和相片。然而,《降魔詩社》故事裡的林幼春以少年的青春洋溢和無畏穿梭在字裡行間,帶著讀者闖進一次又一次的事件,連結著更多特殊的圖景。在這個同人文的設定裡,詩社的人有著法術,詩社的詩有著法力。人物簡介的林幼春「擅長以法術將詩句化為實體武器攻擊」,他在空中寫下詩文,由文字化為劍氣防守或傷敵,讓人不自覺地想起清末龔自珍的「劍氣簫心」。
其實本書的架構依然是繼承自上古史官倉頡的神異傳說。《降魔詩社》套用文字能使鬼神嚎哭的魔力,襲用志怪小說裡的精怪,化用文人能克敵致勝的智慧,讓讀者在看著台灣味的文字,又能咀嚼出對於傳統的致敬。在書中的詩純然是工具,表現了人物的膽氣也好,或是真實拿來勝物也罷。由於對這些詩句沒有先備知識,也並非熟悉的作品,讀者只能從中擷取關鍵字,如:「劍」、「羽箭」、「丸泥」、「魔筆」、「光」……等等字眼,背景是詩社,出了詩社的文字卻又為了解決「非文字」的案件,衝突的展現了光芒。
目前類似的詩文加冒險奇幻的題材,有陳郁如的少年小說《詩魂》、《詞靈》、《畫仙》系列,它定位在10到15歲的「輕」少年,藉著現代高中生穿越到古代解決疑難,文字淺顯易懂。而《降魔詩社》想要引起那些讀者的共鳴呢?在古典與本土之間,在傳說和歷史當中,在現實和想像之中,或許總會找到一個平衡點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