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這部影片不是因為館長推薦,而是早就從微博、豆瓣、小紅書裡就知道《南京照相館》的票房很好,口碑也不錯。加上我喜歡的王傳君和高葉有演出,自然而然的就想要先睹為快。我知道台灣不會上映,因此就在網路上尋找各種片段來體驗。
當然看著南京大屠殺的歷史是不會愉快的,可是,我想知道現代的導演和演員會怎麼詮釋那段歷史傷痛。或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刻意操作種族仇恨,不過我認為已然發生的事情就不需要閃躲,就算是傷痛也勇敢的直面。二二八事件、對日作戰、納粹殺猶太人、世界大戰、巴爾幹半島、屠殺印地安人、宗教衝突、廣島長崎原子彈……這些聽起來不舒服的字眼,是曾經發生過的歷史。原諒不原諒不是非當事人、非當事國在說的,如果不能容忍別人的史觀,那麼至少尊重他者的情感。
這部影片已經盡可能的處理了在戰爭裡會出現的暴力和侵掠,已經盡可能的帶過了那些女性被(性)迫害、男性被屠殺、小孩被玩弄、群眾被掃射、家園被毀滅的畫面,即便如此,還是很令人心痛。不只是憤怒、哀傷、無力,不只是懷疑自己在那個時代能活幾秒,更不是想要當力挽狂瀾的英雄。而是在一間照相館裡,由主角說出「我們不是朋友」,政治正確的點出了民族意識的力量。
我知道整部影片藉著照相館裡沖洗出的相片來控訴日軍的殘暴行徑,在那個時代裡,活著並不快樂,死亡或許才是解脫。苟且偷生的、苟延殘喘的、掙扎無用的、冀望未來的、一心求死的、揣著希望被碾碎的……都是螻蟻,只是灰塵,一下子就會從世界登出。其實我不喜歡故事的結局,主角團裡僅剩的相館老闆故意挑釁日軍,只剩下女性曲藝家莫名的逃過了盤查、追捕,然後順利的控訴了侵略者的暴行。袋子裡的小孩不是趙氏孤兒,承擔不起興復家國的傳奇,可是那些在河邊、路上、醫院的眾多蒼白臉孔,卻累積了對於外來勢力的畏懼和恨意。
故事還是比較扁平和浪漫的,事實上侵略者更狠,老百姓的下場更慘。只是,如果完全按照史實拍攝出來,那麼這樣的電影不是藝術不是紀實,而是在傷口上撒鹽。我不會同情故事裡的日軍青年攝影師,不會同情漢奸翻譯,不會同情任何傷害自己同胞後被丟棄的垃圾,可是,我理解他們做了當時的選擇,他們想要活下去,卻更難活下去。在我們以為有轉機的時候,反轉到死亡的那一邊。
看著影片裡的畫面,我沒有眼淚,只是冷靜他看著導演說了一個「潔版」、「刪節版」的故事。我們會知道那些事後的樣子,我們都懂的欲言又止的轉場,我們清楚,在留白的空間裡,有些事情就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嚐過和平的滋味,沒有人願意在戰爭裡存活。那些開啟戰端的上位者,把人民送上戰場的政客,把征服世界當成夢想的獨裁者,打者清洗種族、宗教信仰的理由侵略的惡魔,才該死,都該死。可是這些發動者不會那麼容易的受傷,只會好好的活著,繼續翻雲覆雨。
所以,南京照相館挑起仇恨了嗎?沒有,它甚至儘量的避免太過直接的控訴,讓觀眾自己去想。或許這是另一種安排,隱隱然埋下後勁,讓人在反思之後做出一個人最簡單的選擇。影片裡的照相館就是一個夢,浪漫的呈現戰爭裡沒有煙硝的戰場。有疑問的人,就自己去看看吧!去感受吧!去理解吧!不要聽誰帶風向,不要沒看過就跟著洗「台日友好」。
當一個民族能夠面對上一代的錯誤,堅決的守護和平,那才是真正的贖罪。我們也許都不能多說些什麼,只能謙卑的渴求遠方不要有戰爭。願我們不需要紀錄那些戰地風雲,願,世界和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