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遊戲

在教學第一線,我覺得最奇怪又百思不解的事情是:考試用的教材總想包裝成遊戲,刻意用不同介面的平台來裝成破關小驚喜。看那讓人眼花撩亂的字卡、闖關地圖、攻擊武器,加上角色扮演的頭像、級數、領地、金幣。背後還是一道又一道的選擇題,依然還是在檢核基本知識,大考的題目還是紙筆測驗,得到的成績還是要拿來升學的。

這一切的遊戲都和學習相關,但是,卻又想包裝成沒有那麼無趣。我厭惡「素養」這個字眼,因為加上這兩個字,題目就從兩行變成半頁。明明能簡單直白的針對知識點對決,卻一定要加上個桌遊、line訊息、NPC、fb頁面、圖像,其實學生不是不懂那些概念,也能夠理解教材內容。但是花裡胡哨的敘述讓人不懂這些文章故意賣弄的「生活化」有何意義,更是讓題本和考卷變得更大張、更厚、更讓人想放棄。

好好的把基礎學好不難,但是課程結束緊縮、多元選修彈性自主本土語言教學硬卡的結果就是,看起來很自由的選課,其實是無從下手的選項。跑班的時間多了,不過整體能力卻更加兩極。有好的家庭背景社經地位代表的是課後的人脈和資訊落差,那些平凡家庭的子弟還是只能傻傻的走升學的路子當社畜。好吧!這是一場遊戲,只是選不到自己想要的角色,沒有錢和寶物買皮膚和點亮技能,外加沒有充值VIP,最後的成就會封頂,僅此而已。

因為政策和計畫,需要檢核平板的使用率,也要盡可能的配合資訊、性別、環保、永續經營、生命和家庭教育……一堆拉拉雜雜的指標,說穿了就是給特定人士開研習的外快大門。遊戲為什麼讓人著迷,就是因為那不是考試,是自己和網路上任何連結的比賽,不用算分數,不用被說教。

假設考試針對知識來檢核app的使用時間,一個月就檢查升級到哪裡,看看背包和寶物箱裏手機到多少能加分的圖鑑,把每一場戰鬥都拿來復盤,要求訂正跳傘和開門的姿勢,用聽力測驗的模式來檢驗玩家能不能判斷不同武器的音效,那麼,學生的休閒可能就是遊戲以外的興趣,上課偷偷摸摸來的也許就是閱讀和刷遊戲外的影片了。

大人可以誠實一點嗎?某些人的畫展和創業能夠成功,不是因為他的能力,而是因為他的家庭給予的幫助夠多。要讓學生學習,卻又過度尊重人權,害怕脆弱的玻璃心禁不起比較後的失落,無法管教各種特殊行為的發生,最後就是崩壞的秩序和無意義的消耗時間。第八節、第九節、週末班、營隊都是巧立名目的壓榨,真正要掩蓋的就是在正常分班的情況下無法學習,才要再加強加課加時數。

下課後繼續補習,安靜的補習班環境才是學習知識的地方。白天只能無腦的社交和放空,免強完成一天的課程。那些黑幫預備役的同學們不是孩子自己選的隊友,只是被強制分配的一個梯隊,強行綁定幾年,強迫乖孩子忍耐整個嘈雜的氛圍。學習不會快樂,學會才會。不要欺騙孩子學習時的氣氛是愉悅的,想要老師春風化雨,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束脩」了?

遊戲裡也有規矩,有嚴格的限制,有制裁、砍帳號的機制。抱歉,課程裡沒有,所以只能放著課堂崩壞。別拿那些語言學習的遊戲app硬套到每個科目上,別只是做幾個研究就說要翻轉教育,別一面說破除明星學校光環,不准張貼榜單,另一方面誠實的加大頂大的補助,想要擠進世界大學排名裡。遊戲也講排位,這就是赤裸裸的比較,怎麼沒人敢質疑不要公布世界優秀學府的排名?

有能力的時候,多在家讀點書吧!要玩遊戲,去學校吧!學校不應該是玩的地方,可是不玩就不能度過每天的日常任務。身為老師我能做些什麼呢?就是讓自己更熟悉教材,更清楚大考趨勢,更游刃有餘的對待這個不需要走心的工作。下班,登出介面。有事,法定上線的時間再說。qq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