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社交動物》推薦文



《社交動物》推薦文
    不久前看了一部電影《人肉搜索》,故事內容是父親依靠社群網路的訊息抽絲剝繭的拯救了自己失蹤的女兒。當時我覺得非常悲哀的事情是:我們竟然必須依靠網路的足跡來證明自己的存在。然而看完塔菈‧伊莎貝菈‧伯頓的《社交動物》後,有種不寒而慄的感受。因為親人、朋友明明如此靠近,明明一起參與活動,但是到頭來還是要根據按讚的數量來決定自己是否被認同。
    這本書的翻譯流暢,藉由第一人稱敘述的狀態也十分的清晰,我們可以看到故事裡的人們都很孤寂:不管是在愛情上受傷,或是因為過去的失敗而一蹶不振,或者生不逢時找不到好的工作……都呈現刺蝟般的相處模式。每個人都盡力的把自己好的一面表現出來,但是我們內心的黑暗小孩卻蠢蠢欲動的想要用更激烈的手法博取眼球。
    我以為《社交動物》書本簡介上說的只是一個藉由社群網站而改頭換面的故事,但是沒想到這是一個驚悚的故事。只要社群上不斷上傳新的資料,我們就還是存在著;只要還有新的動態,我們就還是會被批評或檢視。女主角並不是個好女孩,不是因為她偷竊、犯罪或說謊,而是她在犯了彌天大錯後仍然能夠冷靜的安排許多後續的麻煩,甚至沒有太多的罪惡感。這已經不是關於性別、品格、道德的選擇,而是真實的邪惡。
    這不是個女孩們猜忌或佔有的故事,而是關於忌妒和侵占的事件。閨蜜之間的界限是什麼?朋友之間的相處如何拿捏?親人間多久連絡一次?情人的訊息應該要多久才回?很多時候我們缺乏的不是「認識的人」的多寡,而是必須捫心自問有多少人在我們的生命中實質的有著重要性。
    我是個很「自閉」的人,縱然許多認識、不認識的「人」想要加我為好友,但是我依然堅持著只和現實中能夠互動、擁有我的手機、知道我的生活的人互動。甚至我很害怕被偷偷關注的感覺,所以之前曾經多次更換部落格平台,只因為瀏覽人次超出我的預期。我也不想和不熟的人加line,等到學生分班或畢業,我會清除、封鎖一次不會再聯絡的人的資訊。看起來很無情又冷血,但是我只是以為工作和生活是應該分開的,我沒有必要向不認識的人展示我的生活,或是向不熟的人交代我的想法。
    這本書讀到最後讓人有點害怕,因為這不會是開頭,也不會是最後。但是多久之後才會有人發現這著恐怖的真相?還是讓祕密隨著時間消逝?我們從這本小說裡讀到了親子關係的疏離,看到情人之間的情慾,還有「朋友」之間的互動!人畢竟不是孤島,我們也須都必須和人溝通相處,可是希望我們能夠真誠的對待別人,然後也得到別人真心的對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